笔者日前从北京市东城区了解到,为恢复北京古都风貌,进一步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实现与周边文化资源共融共生,沉寂了20多年的隆福寺地区即将旧貌换新颜。它将通过改造升级,最终实现区域业态提升、城市环境改善和重振百年老街的目标。其中,隆福寺早市已于12日结束经营后闭市。
●早市便民也扰民
6月12日清晨,笔者早早来到隆福寺街,发现早市上已经人头攒动。赶早市已经成为周边居民的一种习惯。“十多年来几乎天天过来逛早市,都成习惯了。眼看着这早市就要关了,就想着过来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住在隆福寺街附近的赵大妈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一边对笔者说,“这里卖的东西多,价格也公道,有时候赶上快收摊了还能更便宜,不光我们住这附近的爱来,好多人还专门坐公交地铁过来买东西呢!”
像赵大妈这样在最后一个早市赶来拍照留念的市民并不在少数。实际上,从一开始的自发形成,到后来逐渐规范化、管理化,隆福寺早市因其交通便利、贩卖商品种类齐全、价格低廉等优势,已成为了很多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早市也给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诸多影响。“早市五六点钟就开始了,经常吵得周围居民睡不着觉。并且这早市又属于占道经营,经常造成拥堵。”周边的一位居民说。
笔者看到,尽管道路上每隔十余米就站着一位安保人员维持秩序,但市场秩序依旧较为混乱。摊位占据了道路两侧,中间只留一条很窄的过道供行人行走。而作为一条通往东四大街的主要通道,这条路还担负着“消防通道”的重任,“消防通道都被堵得这么严实,一旦里面真出了什么事,连消防车都进不来,后果不堪设想。”一位居民不无担心地说。
●曾是核心商业区
笔者了解到,隆福寺区域商业活动的历史十分久远。有句老话说:“南有夫子庙,北有隆福寺”,隆福寺在旧时的繁盛程度从中便可见一斑。
隆福寺,又称“东庙”,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与“西庙”护国寺遥相呼应,寺前为当时京师最重要、最热闹的庙会之一。在清朝,旧历每月的一、二、九、十开庙,每逢庙会,人流如织。清乾隆年间,隆福寺庙会在京城庙会中列“诸市之冠”,在这里“一日能消百万钱”,其商业地位自是不言而喻。到了清朝末年,隆福寺庙会已演变为纯商业性集市。开庙时节,“百货俱备,游人甚多,绝不礼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利用隆福寺殿堂建成了常年营业的大棚式商场,后逐渐翻修成砖墙瓦顶的“东四人民市场”。上世纪80年代,在东四人民市场的原址上,曾经红极一时的隆福大厦最终建成,名列北京四大商场之一。隆福寺街形成以隆福大厦为核心的特色街区,成为北京核心商业区。然而,1993年一场大火过后,隆福大厦开始走下坡路并长期萧条,最终导致整体风貌错乱,业态低端混杂。
●将注重内涵发展
隆福寺早市的出现给周边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其长期存在的扰民、占道经营、堵塞应急通道、环境脏乱等问题,已直接影响了地区的整体风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老北京原生态的“胡同—院落”肌理被严重破坏。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议(提)案,呼吁早日重现隆福寺地区往日的繁荣与辉煌。
为了彻底改善隆福寺地区的环境,提升服务品位,东城区对其启动了全面的改造升级。鉴于隆福寺早市属于占路市场,其占道许可已经到期,隆福寺早市已于12日结束营业后闭市。按照总体安排,将对隆福寺街道路进行占道围挡施工。同时,为方便居民生活,隆福寺地区为居民梳理了景山街道及周边地区的菜市场名单,供居民参考。
东城区有关方面表示,改造升级后的隆福寺地区将发展成为以文化休闲体验与文化创新创业为核心,体现北京城市风貌特色的“首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街区”。未来的隆福寺商业区将与中国美术馆、首都剧场、三联书店、华侨饭店等现有文化、商业元素有机融合,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提升产业和环境品质,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