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工匠精神”,不少人会联想到瑞士的钟表、德国的汽车。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多数人也会把它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相联系。
其实,对于工匠精神,不用言必称西方。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锯子、曲尺、墨斗等木工工具以及云梯、钩强等军事器械,被视为土木工匠的祖师;而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也都是中国“工匠精神”的最佳写照。
“工匠精神”也不是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打磨出近乎完美的产品,而是从精益求精中不断进行着新的创造。“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在细微复杂的工作中,不断激发的创新文化,实现“匠心独运”,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这也是诸多中华老字号和欧美“百年企业”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如今,新技术为制造业创造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新要求。智能化时代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新命题。作为曾经世界最大的匠人之国,中国目前在多个高尖端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联想、华为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在其各自领域内稳居前沿,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据国际市场调查公司Digitimes Research报道,中国企业2016年第一季度在全球范围内供应智能手机1.286亿台,占全球供应总量的41.5%。该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3.3%,这显示出中国手机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然而,在中国科技产业大举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仍拿手机制造业来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许多手机产品过于注重成本的节省与新功能的开发,强调物美价廉与功能创新的同时,却忽略了“工匠精神”的存在,以至于这些所谓的“创新”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带给用户真正的极致体验。这也是我国手机产品虽以价格优势获得世界市场青睐,却始终无法产生像苹果手机那样改变全球用户生活方式的产品的原因。
事实上,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本就如并蒂莲花,具有着密切联系。《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的作者亚力克·福奇,将美国的工匠们描述成“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这就从“人”这个源头解释了工匠精神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如今,世界进入一个迅速变换、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并不缺少创新,但缺少贴近生活、经得起考验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植根于“工匠精神”之上,是打造“匠品”的延伸。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世界级科技产品,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对用户需求、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证后进行的创新。也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真正达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目标。因此,工匠精神,贵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精髓却是“匠心独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使前者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而能否守住“匠心”,则是中国“智”造在未来站稳世界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