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10日 星期五

端午:一岁岁刻印的民族记忆(望海楼)

■ 施立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10日   第 01 版)

  端午,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几千年来,一幕天人合德的“大戏”每年上演,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舌尖横扫的端午。端午首食粽子,粽子起源于上古包烹、石烹。燧人氏钻木取火,人们以树叶包裹食物煨烤,剥叶而食,乃粽子雏形。春秋,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角,即角宿,星官名,“角”中有“刀”,代表竞争、角逐,用以避邪。黍,黄黏米,代表“阳”,菰叶为“阴”。《素问》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结合,顺应端午阳气盛而阴气伏,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之意。

  端午还吃五黄,即雄黄酒、黄鱼、黄瓜、蛋黄、黄杏,以补青黄不接。再吃五红,烤鸭、红苋菜、红油鸭蛋、龙虾和黄鳝,意在吓退蛇虺、蟾蜍、蝎子、蜈蚣与壁虎等“五毒”,且增阳气。

  五彩编织的端午。东汉《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端午前夕,农家主妇,以五彩线合拈成绳,放院中受日月精华、天地灵气,于端午之晨,拴儿女脖颈、手腕,俟夏日大雨过,彩虹升天之时,摘下,抛入河中,意在将瘟疫冲走,儿童可续岁安康,乃至飞天成龙;有乘孩子熟睡时,拴挂五色布或五彩麻扎成的小扫帚、小簸箕、小黄瓜、小辣椒、小纱灯、小老虎,谓之挂“老虎素”,民俗以为驱避病虐;又拴内藏川芎、白芷、苍术、冰片、薄荷等中药,外形如瓜果、花卉、鸟兽、鱼虫的香囊,即香荷包,用以开窍、去瘟、清热、解暑。

  山野采撷的端午。端午又称“天中节”,天中有“五瑞”,采撷以克“五毒”,民间尤以采菖蒲、艾草为盛。《春秋运斗枢》记载:“玉衡星散为菖蒲”,古人笃信菖蒲,行气止血、延年益寿。艾蒿性温、味苦,可入药,艾卷灸治多种疾病。端午采艾,趁太阳未出山前,用以洗浴,俗传可明目健身,不受蚊虫叮咬。如虎之艾,如剑之蒲,悬于门楣,远观翠绿,近闻清香,邪祟不敢近前。吉林孙介眉在《端午晓起》中写道:“村儿卖芍呼深巷,晓籁传呼耳鼓麻。门悬蒲剑艾枝斜,簪插灵符另避邪。”

  龙舟竞渡的端午。龙舟竞渡,一说源于我国古代“龙子节”;一说“起于越王勾践”;一说源于“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碑上的曹娥;一说纪念春秋吴国名将伍子胥;而十之八九说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铸就了中华民族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彰显了光耀大地山川、朗照后人的精神力量。

  隋唐,龙舟竞渡大盛,唐穆宗曾“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明清,龙舟竞渡未歇,“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清乾隆时期,竞渡达到鼎盛。中国龙舟竞渡也传入韩国、日本和东南亚许多地区,例如韩国的“端午祭”,龙舟竞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运动。

  天有恒久运行之规律,人有持之以恒之美德。端午是天人合一的节点,天人合德的一幕大戏。粽子香厨房,艾叶香满堂,天中采五瑞,人人吃五黄;江河龙舟赛,五彩绣端阳。一岁岁刻印的民族记忆,充盈斗牛的伟大智慧,将与天地日月长存。

  (作者为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

数字中国
维和英雄 祖国接你回家
古村落化身影像馆
人民币国债在伦敦成功上市
中国无偿援助巴基斯坦物资
端午:一岁岁刻印的民族记忆(望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