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打击“伊斯兰国”的战场上,捷报频传。诸多媒体欢呼,“伊斯兰国”已然“四面楚歌”、“穷途末路”,各方势力已经开始忙“卡位”、为将来“分蛋糕”占据有利位置。果真如此吗?冷静思考之后,会发现一个沉重的答案。
“伊斯兰国”确实被打痛了
近来,“伊斯兰国”的日子不好过。正如英国《卫报》报道的,眼下“伊斯兰国”或将面临“建国”以来最严峻失利,失去四大据点,即位于伊拉克的费卢杰、摩苏尔和位于叙利亚的拉卡和曼比季。
据法新社5日报道,总部位于英国的“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称,在俄罗斯军队的空袭掩护下,叙利亚政府军已于4日攻入由“伊斯兰国”占主导的东部省份拉卡,前线距离“伊斯兰国首都”拉卡市80公里。
与此同时,在美军协助下,库尔德人武装和其他一些叙利亚武装正在向靠近土耳其边境的曼比季城发动进攻,这里被视为叙境外极端分子加入“伊斯兰国”的主要入口。
此外,伊拉克政府军已经控制费卢杰周边城镇,开始“总攻”市区,库尔德武装夺取了摩苏尔周边9个村镇。
“‘伊斯兰国’目前面临的压力陡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董漫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一方面,美俄空袭导致‘伊斯兰国’有经验的基层战场指挥员损失较大,战斗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伊斯兰国’控制的石油生产和储运设施以及仓库和弹药库损失惨重,导致其资金和武器弹药补给困难。‘伊斯兰国’确实被打痛了。”
“形势对‘伊斯兰国’的确不利。”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伊斯兰国’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是进攻阶段,四处攻城略地。2015年下半年进入防守阶段,据点被挤压。2016年3月以来进入第三阶段。”
没有地面部队打不赢这仗
自宣布“建国”以来,“伊斯兰国”一路攻城掠地,令世界震惊。但是,多国的反恐努力却一直收效甚微。最近,局势急转,原因何在?
“我认为转折点是今年3月中旬,俄罗斯撤军。”李绍先说,“或许美俄之间达成了秘密协定。”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公开场合表示,西方国家如果派地面部队进入叙利亚以推翻巴沙尔政权,那将是个“错误”。而之前,美国一直坚持,巴沙尔必须下台。“客观的结果是,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坐下来谈判,而矛头一致指向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最近‘伊斯兰国’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关键原因在于2014年9月开始的美国空袭和2015年9月开始的俄罗斯空袭。”董漫远说,“美俄这两个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打击某一目标,这是冷战结束以后从未有过的现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伊斯兰国”已经挺不住了。
“我并不认为已经到了消灭‘伊斯兰国’的时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面力量不足。我觉得最后的决战会在摩苏尔,但是,伊拉克政府军显然并不具备战胜的能力。”李绍先说,“美国其实很明白,没有足够强大的地面力量,这仗是打不赢的。过去,美国花了很多时间培训伊拉克军队,但结果证明这些努力失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伊斯兰国’能一次集结上万辆悍马军车,哪来的?都是从伊拉克军队手里夺过去的。”
“目前的局势的确对政府军比较有利,但要拿下摩苏尔等地也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董漫远说,“目前,‘伊斯兰国’在战场上遭遇不利,他们开始转变战术。比如,在伊拉克,一方面,他们把无辜百姓当作人质盾牌,使美俄空袭和其他进攻投鼠忌器,避免人道主义灾难。另一方面,他们在巴格达频繁制造爆炸事件,引发巴格达民众抗议,使伊拉克政府军没办法全身心投入战斗。伊拉克政府军的装备的确不错,但是战斗力堪忧。”
与极端势力斗争任重道远
2014年6月29日,在伊拉克及叙利亚境内进行“圣战”的极端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宣布建立伊斯兰“哈里发”(即伊斯兰帝国),称其最高领袖为全球伊斯兰统治者。
董漫远把其所谓的“目标”分为三部曲:“第一部,在伊拉克和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在内的地区建立政教合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统治的帝国;第二部,把整个伊斯兰世界改造;第三部,整个世界范围内建立‘哈里发’。”
如今,面对多国力量的猛攻,“伊斯兰国”能坚持多久?
“建国”后,“伊斯兰国”就开始疯狂的扩张。“目前,‘伊斯兰国’已在多处落脚,包括西奈半岛、利比亚、阿富汗等。此外,多个组织宣誓效忠‘伊斯兰国’,包括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塔利班的几个分支等。如今,‘伊斯兰国’面对美俄的空袭,还能继续展开‘圣战’。这会让一些中小恐暴组织对其由心悦诚服上升为崇拜,估计将来还会有组织对其宣誓效忠。”董漫远说,“而且,‘伊斯兰国’调整自身战略,目前对欧洲有比较大的恐怖威胁,迫使欧洲不断加大反恐投入。从中长期来看,这也会对各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主战场的反恐有所牵制。”
“‘伊斯兰国’是世界的公敌,迟早是要被消灭的。但是,伊拉克战争后,该地区平衡被打破。‘伊斯兰国’所代表的那股力量还会存在。”李绍先说。这始终会是该地区局势的不确定因素。
正如董漫远所说:“总而言之,国际社会同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和极端势力的斗争道路还是漫长的,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