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电影城。梧桐树的摇曳下,里堂石库门的拐角处,万国建筑的光影中,上海滩的空气中漂浮着胶片的味道,恰如罗马城的每一块石头记载着历史,维也纳的空气中流动着古典的音符。
上海曾是中国电影的发源之地。1897年电影发明,1907年电影就在上海流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可以同好莱坞媲美;1942年美国卡通片《白雪公主》发行的同年,上海出现电影《铁扇公主》。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无数优秀的电影曾经给这座城市带来光荣和梦想,骄傲和记忆。可以说,电影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高度。
1993年至今,上海电影节已经走过了23年。在这些岁月里,上海电影节可谓越办越好,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们评价一个电影节,不仅要看它的级别,更要看的是它的品质。电影节参展的作品怎么样?来的专家怎么样?思路、方向是什么?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电影节的水准。从这些方面看,上海电影节都称得上是国内的标杆。
“亚洲、华语、新人”,上海电影节一直遵循的这一定位,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艺术作用,很多获得亚洲新人奖的导演,就是在这一平台上逐渐为业内和大众所熟知。国际上有一种说法,上海是“东方最让人兴奋的城市之一”,那么在电影上、在文化上,就一定要跟得上、能匹配。
站在今天,上海电影已经把发展的坐标划在了国际上。作为国内唯一的A级电影节,在亚洲它与东京电影节、釜山电影节是各放异彩;同样,它也已经和国际著名电影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同样,上海电影要发展、要和上海这座城市共同发展,也离不开自身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我们现在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称得上是中国电影110周年里的第一个专科学校。华山路上的校本部,以前就曾是中华电影厂所在地。
为什么要在上海做专业的电影学院?其实纵观国际,一座国际化的都市,都有优秀的电影学院与之匹配。在纽约,无论是纽约大学还是纽约州立大学,都培养出了非常优秀的人才;好莱坞所在的洛杉矶各大学的电影学院,都给好莱坞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
一座城市需要一座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也需要更多人才储备。我们当年从国外回来做电影时,从来没想过中国电影能有今天这样几百亿的票房市场,成为如此火爆、也如此蓬勃的巨大产业。但在一片生机中我们也清醒看到,中国电影与世界高水准还是有差距的。举个例子,中国现在的后期制作设备已经非常先进,因为有大量的资本进入;但是使用、管理这些设备的人才,则是非常短缺的。所以,中国电影要发展,离不开明确的行业标准,也离不开一批对艺术有虔诚之心的电影人才。
上海的特质是什么?是国际化的、“洋气”的,这在中国是非常有识别度的。它是以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作为基础积淀的,也是面向未来、面向大海、面向世界的。
如果说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成功举行是中国21世纪文化的新起点,那么“后世博时代”,作为文化输出最快捷、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电影就是中国迈向文化大国的重要机遇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的专业发展、人才的培养,我们希望它可以像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质一样,“上善若水、海纳百川”,融汇一切优秀的文化、科技和人才,永远保持旺盛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作者为知名导演、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