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06日 星期一

当心知识变现变了味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06日   第 11 版)

  上个月,“分答”无疑是最火的一款互联网产品。它由果壳网旗下的“在行”(国内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团队开发,主要方式是答者在“分答”上可以自我介绍或描述擅长的领域,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问者可以付费向其提问,答者回答时间不超过1分钟,更多的用户可通过付费“偷听”答案,问者和答者获得分成。一个很好的让知识变现的主意。

  不过,如果搜索现在的热门问题排行榜的话,会发现情况并不是很好。大家问得最多的是以“网红,投资人,哲学家”为标签的王思聪,问题诸如“身为霸道总裁的你,撩妹时也会紧张害羞吗?”“有没有感觉自己情感智商不够用的时刻?”,偷听者达到5236人;问章子怡的问题则是“借用汪先生一句名言:子怡,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1545人偷听)……

  以严肃而专业的知识生产起家的果壳网,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借网红、大V为“分答”造势,这确实让“分答”火了,但这种流行,与其“让一部分‘清贫’的读书人富起来”的初衷相去甚远(笔者并不讳言,目前“分答”中一部分专业人士已经通过回答获得了收益)。

  对于运营者来说,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因为任何一款初创产品,都以囊括最广泛的受众、获得最大的关注度为目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分答”的产生,确实也降低了生产知识的门槛;但是,以明星爆料、网红献音的套路来吸粉,这还算是生产、传播知识吗?显然并不是。

  对于那些在某一行业、某个领域小有名气,准备用知识和经验“小赚一笔”的“答客”来说,一方面,“问客”的注意力被网红提供的爆料吸引走了;另一方面,基于问答双方初次沟通的成本,比如问答是否清楚、一分钟的时限、相互的知识储备等,双方其实很难通过这短暂的知识传递获得双赢。

  目前“分答”的这种状态,并不是知识精英的舞台,却是网红的社交秀场。网红通过声音这种比文字、图片更亲密的媒介,吸引了很多有偷窥欲的拥趸,大家乐于在这种似是而非、可有可无的问答中获得彼此认为的满足感,但对希冀用知识传递产生价值的人而言,这没什么好处。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运营者丧失了清晰的定位,网红爆料完毕后变得百无聊赖,真正的知识提供者门可罗雀,可能让这款产品急速变味并退出市场。

  有人说这是分享经济或者共享经济的时代,笔者并不否认这种提法,但请勿将知识的生产与交换体系庸俗化。以提供优质答案闻名的知乎平台,问答者之间长期维系的,其实是一种知识“礼物”的交换。这种氛围的营造对于一个平台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分答”来说,与其以网红吸睛,不如做好“知识即价值”的普及和传播,设计一种正规而精准的模式,找到对问者而言最适合的答者,并通过一个公平合理的机制对这个过程进行保障。在这样的生态中,知识何愁销路?

当心知识变现变了味
知识共享:是探索,也是试错(网上中国)
微软的中国印记(IT领秀)
互联网趋势报告: BAT占71%移动消费时长
图片报道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