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04日 星期六

贵州三都水族:做足做透“水”文章

董 政 斯子珏 班丽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04日   第 11 版)

  李汉宇

  梁嘉庚

  由民建贵州省委、贵州工商联支持主办,中国经济研究院、中国资本论坛、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文化+旅游+产业+资本”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资本论坛暨三都水族自治县招商引资推介会,于2016年5月21日在贵州三都水族王国举行。三都水族王国,以优秀的水族传统文化做基础,以水族工匠精细产业为主体,以水族“文字”“音乐”“绝活”为资本,恢复从殷商时期延续至今的水族王国旅游资源,给长江经济带的大家族增添了文化产业旅游的新经济业态,水族王国以水族水书文字音乐园、水族历史园等为主题,植入现代旅游通用航空、电子商务大数据呼叫中心等新型产业,把九阡白茶园、丰收铜鼓午园、东方情人节卯节园、水族祭祖仪式、端坡赛马、水族古典农业、水族古镇、百里水族林海圣山等水族元素连成一片水族王国的文化产业,为水族“精准扶贫”拓开了新思路、新举措。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在水族王国开展“头脑风暴”,续写了“精准扶贫”的新三都。

  现将论坛嘉宾的精彩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李汉宇(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建贵州省委主委、贵州省工商联主席):

  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为了促进贵州省旅游文化的发展,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旅游改革开放 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贵州旅游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适应转型发展的旅游体制机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集聚化、业态多元化、服务规范化,提高旅游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加快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本届论坛把“文化+旅游+产业+资本”作为主题共同商讨水族王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发展需要以下革新:一要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水族文化旅游产业源动力。要加快理念创新,充分认识到水族文字、音乐、手工业产品等传统文化。一方面,对大自然赋予的独特水族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提升包装策划,另一方面,综合自然与水族历史、社会、文化、科技等元素,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水族原生态景区景点和文化产品,带动水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要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文化旅游产业支撑点。按照“重规划、抓项目、强市场、优配套”的思路,推进水族王国设计规划科学性、创造性的发展,不断增强整体效能,为三都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奠定基础、积蓄后劲,要科学编制规划,打造特色品牌,推进融合发展。三要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推进水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水族王国大景区规划打的就是生态牌,要着力抓好生态建设、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和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好独特而宝贵的水族文化资源,切实做好旅游与生态结合这篇文章,推动水族生态环境建设、人文资源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四要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拓展三都县水族文化旅游产业新空间。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把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进来,提升三都县文化旅游影响力和对外美誉度。五要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惠民生。要在文化旅游产业谋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坚持把就业、脱贫、增收等民生问题贯穿始终,倡导和鼓励城乡居民形成新的消费习惯,培育形成新的大水族王国文化消费热点。

  梁嘉庚(中共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四分地球三分水,天上人间唯一组。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中国贵州黔南州东南部。水族源于殷商,融入百越,悠远数千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节日、服饰和歌舞等,其中,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水族剪纸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境内生态保存完好,两岸山峦起伏,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森林覆盖率达67.8%,是贵州省十大林业县之一,美丽的都柳江穿境而过,境内中小河流42条,理论水能22万千瓦,有铜、铁、汞等20余种矿产资源,有九阡酒、九阡李、水晶葡萄、香猪等名优特农产品,先后荣获“中国水晶葡萄之乡”“中国赛马之乡”“全国老年气排球之乡”等称号,三都交通区位优越,厦蓉高速、贵广高铁过境通车并分设匝道口和高铁站,三荔高速、余安高速等相继启动建设,日益完善的交通路网为三都全面融入黔中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提供了先决条件。

  当前,我县正按照“1234567”的发展思路,着力建设“水都、酒都、商都”新三都,创新打造水民族、水文化、水生态、水经济、水乡村、水产业,加快推进水族圣山、百里水寨、千神部落等景区景点建设,将“水”文章做足做透,将“水”文化打造成为世界级名片。

  董志龙(经济学者):

  三都县最有吸引力、最具神秘感的东西就是水族文化,把水族王国打造好,将力推三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破解发展难题、促进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适应新形势、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时期,是三都县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旅游生产力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资本”贯穿到三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水族王国项目建设为支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努力把水族王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三都县新的支柱性产业,推动三都县文化全域化带来的经济发展。

  加快水族旅游通用航空产业建设,推进通用航空旅游与传统水族文化生态、水族体育、水族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点支撑的水族王国大格局,特别要加快推进产城、景城一体化和水族全域旅游建设。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全面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按行政级次分配文化旅游资源的传统体制,建立与水族王国文化旅游改革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从而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线路互通、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格局全方位升级,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载体。

  高国潮(北京大学国际金融所所长):

  一、四大战略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重要战略主要包括“515” 战略、“旅游+” 战略、 全域旅游战略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等。

  1、“515”战略(即2015-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十大行动,52项举措);2、“旅游+”战略(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推动力、融合力及催化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提高其发展水平和价值。);3、全域旅游战略(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公关服务、体质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今儿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重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协调发展);4、“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

  二、倾力激发旅游业“乘数效应”绘就旅游业发展蓝图

  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达到7.3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为10.51%。中国旅游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简介带动增长值为1216.29亿元、8427.37亿元、11587.28亿元。

  可以看出,由于旅游业涉及的产业较广,中国人出入境旅游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因此从需求端所衍生来的服务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串联和带动作用也逐渐凸现出来。这种全新的黄金产业链,把它叫做旅游业可持续的“乘数效应”。

  想要将三都县发展为旅游为主的后起之秀,需要重视“八高、八强、八支撑”。

  八高:旅游总量高、旅游品质高、旅游效益高、旅游综合贡献高、旅游从业者素质高、游客文明素质高、旅游安全水平高、旅游科技利用水平高。

  八强:旅游吸引力强、旅游创新能力强、旅游个性特色强、旅游持续发展能力强、国际旅游竞争意识强、世界旅游影响力强、全球旅游话语权强、旅游综合带动力强。

  八支撑: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拥有世界一流的企业旅团、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强省强县、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体系、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院校、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人才队伍。

  张乃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贵州三都县水族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我国近70%水族居民的集中居住地。文化悠久,可追溯历史长达3000年。这里人口不多,但民族特色文化保存完整,传承至今,可谓世界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奇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农民勤劳、勇敢,民风淳朴正气。祖祖辈辈的先民,凭借勤劳的双手和睿智的头脑,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水族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俗文化,别具特色,沉淀厚重。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水族的特色文化。同时,特有的地理环境也封闭了水族的文化。这里的文化过去鲜为人知,这里的资源难出大山,这里的农民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贫困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水族大山,三都县的交通、通讯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三都水族人走出了大山,外界的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也走进了大山。水族和全国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出现了空前的喜人局面。外界认识了水族文化,水族人民也认识了自己文化的宝贵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文化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立足特色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水族文化,植根于水族千百年先民的繁衍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特有的水族文化是发展现代文明,发扬传统文化,振兴现代文化的紧缺资源和宝贵资源。保护、开发这一资源,打造水族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水族特色文化产业,是一项前途无量的大事业。打造水族特色文化品牌,需要科学规划。打造水族特色文化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规划先行,是保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好全面、系统、规模性的科学规划,才能使水族文化重获新生。使水族文化对外有特色的可识别性,有了特色的可识别性,才有文化产业的可选择性,有了可选择性,最终才能实现文化市场的可供给性。做到这一点,一定要体现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和系统保护整理。不宜用现代文化标准去规划水族文化,文化趋同化是发展特色文化的大忌。打造水族特色文化品牌,一定要在“认真”上下功夫。做好水族特色文化品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实施发展水族文化产业规划时,一定要沉下去,向当地水族农民请教,真正挖掘、保护整理出水族文化厚重的特色内涵。根据其内涵,设计出具体显现性的工程项目。各种文化项目要精雕细刻,做出品位,彰显出文化灵气和文化磁场的无限魅力。

  赵敏(律师):

  在我国贵州东南部藏着一颗鲜活璀璨的明珠,在那里居住着一族如水般灵动的人群——水族。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水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水族,文化底蕴深厚,既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历法、节日、服饰和歌舞。不管是预测天象的晴雨石,还是闻歌起舞的风流草;是地质奇观产蛋岩,还是富有民风民情的端节、卯节;还有那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神秘水书和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等等,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元素,让人为之着迷、为之思考。

  水族的聚居地凭借着地处“雷公山、月亮山”覆地,攀附都柳江蜿蜒曲线的优越生态环境,而被誉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

  这样一片旅游资源富集,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富矿区”,却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而被长久掩埋。恰恰又是其地理环境因素而得以保留。

  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让水族文化以水族水书文字音乐园、水族历史园的“精准扶贫”项目形式,留存和展现。

  董倩(盛龙传媒董事长)

  贵州三都水族,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历法及传世之文《水书》,祖先自殷商王朝伊始辗转迁移,至今文化传承完整:怎雷村的干栏民居鳞次栉比,都江府石头城遗址保存完好;节日如端节、卯节、端坡盛会隆重非凡;祭祀图腾如双鱼托葫芦还有水书创造者拱陆铎;神秘如姑鲁寨的石头下蛋,闻歌起舞的风流草,三涨三落犀牛潭,预报天气甲照晴雨石等;另外国家首批非遗,比同四大名绣的马尾绣,还有传古至今的特产九阡酒,都让人迷醉其中。来到古风昂然的三都,一如回溯千年,时光未老,前缘不断。盛龙教育即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缔造的儿童教育企业,用年轻、活泼的方式演绎中华传承,从娃娃开始引发兴趣,用最贴切合适的形式传授千年遗泽,充实孩子思想,提升素质文化。相比三都水族的厚重历史,我们将火种保留,让文化一脉相承。

贵州三都水族:做足做透“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