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02日 星期四

温情广州用爱编织新风尚

本报记者 高 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02日   第 05 版)

  图为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的学生义工在义卖摊位推销商品。这些商品大部分是学生从自己家中捐出来的闲置物品或者玩具,希望通过义卖帮助贫困单亲家庭。

  广州市民排着长队上78路公交。
  资料图片

  尚丙辉(右一)带领工作室志愿者走进天河客运站,为旅客服务。

  广州小志愿者为环卫工送上礼物后,两人握手。

  普通市民的爱心,往往汇聚成一座城市的温度。广州的城市脉动,洋溢着善意与温情。

  “广州好人”的坚韧与奉献,志愿队里的爱心与付出,餐桌上、街道旁的文明新风尚,都在讲述着这座城市朴素却不凡的动人故事。

  

  凝聚正能量的文明风尚

  食在广州,味道之外有文明。

  在广州文昌路的老字号广州酒家,准备离席的食客不忘向服务员索取饭盒和塑料袋,把吃剩的饭菜统统打包带走。

  “打包已经成为习惯,根本不用去多想。”刚刚打包了两份菜的罗先生表示,即使逢年过节或者喜寿宴席,自己也有打包的习惯。“珍惜粮食,才叫惜福。以前的老人家把这个叫做‘有衣食’。”

  “实际上,‘打包’文化就是从广州推向全国。广州人的务实美德也是名扬在外。”食客李先生说,在广州生活多年后,自己每年回老家,或者去外地探望亲友,对那些无谓讲究的“排场”顿感不适应。

  随着“文明餐桌”活动在广州推行,市民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吃不了就兜着走”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与“打包文化”一起走进市民日常生活中的,还有不铺张浪费、不追求奢侈的“适度生活”文化。

  对此,广州酒家文昌路总店总经理丁明印象深刻。“宴席上的第一道菜是全只乳猪,猪头没法吃。在以前,它便是酒家熬汤用的重要食材。现在,越来越多的客人连乳猪头也不放过,全部打包回家。”丁明表示,近年来,广州酒家的宴请风气有变。以前,两三个人五六道菜,五六个人点满一大桌,三五千元一桌的大排场很是常见。如今,越来越多的食客认为,懂得健康饮食才算懂得享受人生。“从多少人对应要点多少道菜,在食量之外,可以看出餐桌上价值观以及社会风气的蜕变。现在,不少外来客商也懂得入乡随俗。”

  食之有味有节,行之有德有序。近年来,广州市民的文明出行也让大家眼前一亮。

  去年,在广州岑村公交总站前,市民排队上78路公交的照片在网络中获得网友广泛关注和称赞。长过百米的候乘队伍在站内整整齐齐地绕了个圈,没有一个人加塞插队。网友纷纷留言,称之为“广州式排队”。

  其实在广州,文明出行已成习惯。“敬老专线”、“爱心巴士”,井然有序的候乘队伍、随处可见的“小红帽”、“微笑姐”,这些点点滴滴的城市小插曲已汇聚成广州街头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4年11月,广州在全国首开爱心巴士。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时,连接同德围教师新村与东山的215路公交车都会增开4趟特殊公交车,服务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在同德围教师新村站,许多年轻人都自觉地站在爱心大巴不远处的普通215路公交车排队处,没有人来抢位。对此,老人们很欣慰:“爱心大巴,后生仔们都不争,我们老街坊出行更方便了。”

  “我们愿意长期坚持下去,等大家都100%养成自觉排队习惯时,我们就可以停止了。”在广州火车站做交通引导志愿者的方先生表示,“希望全部志愿者也都行动起来,让‘广州式排队’成为一个城市符号。”

  爱心不仅洋溢在公交车上,广州地铁内也是暖意融融。小宇洮是一名行动不便、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的女孩,住在广州地铁5号线滘口站附近小区。从2013年开始,每逢周二下午,地铁工作人员都会准时从滘口站接上小宇洮,送到东山口站外的学校上围棋课,下课后再全程护送她坐地铁回家。几年来风雨无阻,广州地铁成为小宇洮的“爱心直通车”。

  据统计,广州地铁2015年收到各类乘客表扬信1643件,相当于每天收到近5件表扬信。这些表扬信的背后,都是最朴素、最真实的感动在这座城市流淌。

  “最美破烂王”的古道热肠

  17年前,安徽省临泉县人尚丙辉由于家庭贫困南下打工时,不曾料想多年后,自己的古道热肠感动着一座城市。

  1999年,作为家中老大的尚丙辉来到广州,在中山一路卖水果。“一个月起早贪黑挣700多块,每天晚上都拿着钱数了又数。”他回忆道。一天晚上,尚丙辉突遭抢劫,钱被抢走,人也因此受伤。此后,他躺了一天一夜。一位常来买水果的老人见此惨状,便帮他买水买药,尚丙辉颇为感动,下定决心今后一定报答好心人。

  2002年,尚丙辉在天河客运站附近租下一间小屋,开始做废品收购生意,也因此结识了众多以卖废品为生的流浪者。一次卖废品时,他遇到了聋哑老人刘国利。尚丙辉将其带回自己家,开始了“寻亲之路”。

  “我先通过114查他们家的电话,找不到;后来又打电话问当地派出所,但地址都变了。”尚丙辉表示,过了20天,仍渺无音讯。后来,志愿者帮他发了一条求助微博。经过媒体传播,刘国利的姐姐看到了这条微博。不久,刘国利的儿子和七弟从黑龙江赶到了广州,分离20年的骨肉终于得以团聚。20年前一次意外,东北老人不幸与家人分离,从此流落街头,拾荒为生,走遍全国20个省来到广州。如今,几近“人间蒸发”的老人能够顺利返家,皆得益于“广州热心人”的帮助。

  帮助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对尚丙辉来说已成习惯。多年来,他利用自己开的废品回收站,收留、扶助了不少流浪者。十几年间一直“和垃圾打交道”的他,却被人们称做“最美破烂王”。据悉,尚丙辉十几年如一日地关爱外来人员,帮助在广州的流浪人员100多人,先后获评“天河好人”“最美街坊”“广州好人”“广东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

  2014年12月,依托广州天河好人志愿服务队,“尚丙辉关爱外来人员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令尚丙辉感到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困难者的救助中来,如今工作室已有六七十个志愿者,也常常收到好心人的捐助,其中不乏“90后”年轻人的身影。

  其实,广州素来便有爱心助益的良好城市风尚。从1994年起,广州先后评选出三届“羊城公德公益百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自2008年起,广州每月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凡人善举不断涌现,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据了解,截至目前,广州市已建立11个好人工作室,服务对象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癌症病患者等人群为主。广州市有4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0人获得广东省道德模范称号、402人获得市道德模范称号,147人被评为“中国好人”,54人被评为“广东好人”,861人被评为“广州好人”,入选数量均处于全国、全省前列。

  “一个好人带出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带出一支支好人队伍。”这一份“广州答卷”可谓精彩。爱心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不断催生新的道德模范。广州这座城市的“好人队伍”不断涌现,星星点点。

  “志愿者之城”的温情脉脉

  2011年,广东汕头的戎坚群来到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凤馨苑社区定居。几年后,和谐融洽、邻里守望的社区氛围令他印象深刻。而最引以为豪的是,戎坚群自己也在其中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凤馨苑社区常住居民7000多户,共 3万多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职业多样,邻里之间缺乏交流。2013年9月,居委会和几个热心居民牵头成立了馨苑社志愿服务队,街坊邻里的关系迅速升温。

  “我们社区的外地人比较多,每年春节都会回家。可是从凤馨苑到客运站这段路交通不方便,不少街坊提着大包小包步行到马路再搭车,我看见了就自己开车送他们一程。”戎坚群没想到,几个热心街坊见状也参与其中,“单枪匹马”的他很快有了11个队友。

  “春节期间因为送人,我们几个车主都没有回老家,留在这里过年。”戎坚群说,送完街坊后,大家觉得好不容易凑到一块,解散太可惜了。几个人一合计,便把这个车队保留了下来,取名“爱心车队”。

  在凤馨苑社区,约有半数居民没有私家车。一旦街坊需要,队员们马上出动私家车,提供暖心的免费接送服务。除了送人到客运站外,一些街坊如需就诊、办急事也会想起车队。现在,越来越多的热心人也加入到了“爱心车队”的队伍里。

  除了“爱心车队”外,凤馨苑社区志愿服务队还经常举行每月便民日、春节“搭伙拼菜”日、法律咨询站、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融洽的邻里关系经过大家的共同浇灌呵护,长出了爱心的花朵。目前,凤馨苑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755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人次1460人次,志愿服务时超过900小时。

  在“爱心之城”广州,凤馨苑社区是宏观图景中的一页缩影。近年来,作为广州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社区化”成为散播爱心的重要渠道。据统计,2014年至今,广州共开展社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2.5万余场次,仅2015年下半年,就组织志愿者参与30余万人次,调动市民参与人数超过80万人次。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朴素平凡的微小举动,搭起了志愿服务的爱心之桥。

  残障人员、独居老人、贫困学子、留守儿童、街头露宿者等弱势群体,一线户外工作者、春运返乡人员等特定人群,都需要社会关爱;而“邻里守望”、“冬日暖阳”、“福袋传全城,爱心在广州”、“春运直通车,温情在广州”、“一起过大年,幸福在广州”等活动则成为广州交出的爱心答卷。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4月,广州注册志愿者总数约134万人,社区义工65万多人,平台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达9645个,社区义工队伍近6000支,注册志愿者(义工)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2%;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累计时间达2500万小时,人均服务时间超过20小时。

  跳动的数字背后,是广州这座城市里火热的爱心与奉献。每个人的小贡献,汇聚起“大爱羊城”。友好、无私、互助,传递着广州爱心力量的良善与温度。

温情广州用爱编织新风尚
爱心之光 点亮羊城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