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捐资助学是海外侨胞反哺桑梓的重要方式。在许多侨乡,一所所侨捐学校写满侨胞的爱心。不过,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某些地方的侨捐学校出现闲置现象。如今,这种情况开始引起相关各方的关注。
据中国国务院侨办2016年4月发布的最新消息,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度各级政府侨务部门受托或协助办理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中国的慈善捐赠项目6251个,捐赠财产价值27.33亿元,而投向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事业,捐赠额为16.83亿元,所占比重为61.58%。超过了全年捐赠总额的一半。在这些投入中,捐资办学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遍地开花 海外华侨捐资建校多
多年来,广大侨胞在各地广泛捐建学校。仅在广东一地,就有近1.8万所中小学校系侨胞捐建,汕头大学、五邑大学、嘉应大学三所高等学府也是依靠侨胞的力量建立的。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黄村镇崇伊中学是由南洋爱国华侨集资捐建的一所华侨学校。2011年,祖籍黄村镇的印尼侨胞程宏利在回到河源参观考察时,承诺捐赠300万元帮助崇伊中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后来的2013年9月,他再通过广东省侨心慈善基金会向崇伊中学捐赠1000万元,用于该校校园扩建、教学楼修建及改造、购买教学设备仪器等。在程宏利先生大力支持下,目前,崇伊中学已征地8000多平方米,除运动场、厨房外的其他建筑类项目已基本完工。
容卿小学是福建省石狮市的著名侨捐学校,其校舍2001年被测定为危房。2003年被市里列入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后,在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多方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建设新校舍,完成了科技办公楼、尊师楼、运动场、体育馆的建设。经石狮市政府批准,容卿小学由农村基层小学升格为“石狮市容卿实验小学”,成为石狮第四所市直实验小学。
此外,在侨领林广兆倡导下创立的广兆中学,创立8年来已获得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捐赠2000余万元,还在近日接待了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事务所所长芳贺大辅一行;作为顺德区最大的侨捐项目,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还有很多人毕业后前往港澳工作……一所所侨捐学校正在中国遍地开花。
反哺桑梓 侨捐学校助推教育发展
侨捐学校何以如此兴盛?这正来自于华侨在家乡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张应龙分析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是受人尊重的,在一些侨乡地区甚至把读书看作是人生和家族最重要的事情。”华侨们也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兴国,加强人才的培养才能使侨乡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因此,当他们有能力时,会选择捐资建校,这甚至导致在很多侨乡还出现了学校过剩的情况。
此外,张应龙表示,而从政府层面看,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侨乡经济相对落后,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都比较匮乏,因此当地政府鼓励海外华侨华人支持家乡的公共事业。“在修桥补路之外,教育是比较容易投资的项目,成为了很多华侨的第一选择。”
而侨捐学校作为公立学校,因为资金充裕,硬件设施会相对好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侨乡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侨捐学校。”张应龙强调。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华侨在硬件设备的捐赠之外,还在侨乡学校设立了基金会,奖励教师和学生,鼓励他们认真读书、回报社会。
侨捐学校也因此大大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地方政府办学经费有限,侨捐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大量资金。以有“第一侨乡”之称的广东省台山市为例,每年政府拨给教育的资金基本都用于教师的工资,而改善教学条件、开展活动的资金很少。所以有很多侨商在此建立学校,不但扩大了教育的规模,也提高了教育的水平,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政府引导 让侨资发挥更大效益
因为侨捐学校各地发展不平衡,有些侨乡的侨捐学校呈现出饱和甚至过剩的状态。根据2014年广东省台山市中小学校闲置校园校舍情况调查汇总,在370所闲置学校中,仅有30所重新投入教育用途。广东省省侨界仁爱基金会理事长何宏兴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近年来政府对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较低的“麻雀学校”进行整合,以集中人力、提高教学质量,也导致了一些侨捐学校关闭和空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重新规划,闲置的侨捐学校也被重新出租利用,但这也存在产权争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并引发了一些纠纷。”张应龙指出。华侨捐建的学校,是侨乡独特的文化印记,也倾注了捐资者大量的心血。如何在保护、活化中取得平衡,物尽其用、扬长避短,让闲置学校也能焕发“第二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一情况,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捐资人的权益。从2000年起,广东省颁布规定,任何侨捐项目的变更,必须经过捐资人同意。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关于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注意保护海外侨胞捐赠财产的意见》也特意就侨捐学校的再利用提出了意见。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争取学校捐建者及其家族成员的支持,也为了表达对侨胞捐建做法的谢意,有关部门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在改变闲置学校用途后加注原学校名称,保留捐建事迹的匾牌,定期反馈校舍利用情况。2010年因撤并校闲置的原斗山镇培志学校,就在沉寂数年后,被重新启用作为台山市少年宫分校。
面对侨捐学校在一些地区饱和的问题,张应龙认为,将资金捐给当地政府的教育基金会,通过政府统筹来支持当地教育,也是非常好的办法。同时,政府可以引导华侨向非侨乡地方捐助学校,以平衡教育资源。何宏兴表示:“由于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缺乏,基金会于几年前就前往宁夏、内蒙古等地捐赠了两所侨心小学,后来还在设备更新上做了一些跟进。”张应龙指出,政府这些从地域和形式上进行的改变和引导,有助于让侨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