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

一路向前 好梦花开

朱 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27日   第 11 版)

  作者参加学校活动获奖后留影。

  午餐后推开客厅的窗,暖风扑面而来,时光飞逝,又是晚春时节。窗外偶见故友,一挥手,一莞尔,心扉之门顿时打开。

  上周我向学校递交了秋季毕业申请书,接着要开始找工作了,而在行动之前,我还需要作一个重要的决定:留下还是回国?此时此刻,我静下心来,回忆梳理两年求学时光,认真思考规划未来。

  这座宁静的小镇,给了我600多个静心学习、用心生活的日日夜夜。在国内念本科时因机缘巧合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学业计划,剩下1年来到这边做交换生。之后申请了这所学校的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征得导师同意后,再次将两年的学习计划缩短为一年半。

  阅读量巨大是在这边求学最直观的感受。我们MBA项目以案例学习为主,每周要阅读6-8个案例,同时要做案例分析、课堂展现。此外,教授几乎不讲教材,他们都默认学生都熟读了教材才来上课。再加上我提前半年毕业,课程量比一般同学要多。如果不比别人更聪明,那就要多付出一些努力。值得欣慰的是,辛勤的汗水获得丰厚的回报,我到目前一直保持GPA(累计平均学分绩)满分 4.0。

  You only live once(YOLO,你只活一次),美国同学的这种生活信条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他们把学习、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该享受生活时绝不错过,健身、运动、聚会一个不少;该学习时也绝不含糊,应有的阅读材料一个不落,上课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讨论,按时保质完成作业。在他们看来,餐厅服务员和银行主管并没有区别,大家都是真诚地为顾客服务,拿着应得的薪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国内时总听说美国学生不太注重成绩,来到这边之后才发现,班上的美国同学每门课程都努力争取拿A,至于是看重成绩,还是只是做好该做的事,不得而知。在国内时也听说美国人不太注重亲情,后来才发现有家庭的教授、领导、上班地点的员工,在他们的工作场所放着各种眷属和孩子的照片;18岁后离开父母的同学们在感恩节、圣诞节给他们父母准备各种贴心的礼物。或许只是大家表达亲情的方式不一样,也或许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家庭观念比其他文化更重一些。

  可能是因为我所在的小镇(美国就是大乡村,这句话一点不假)并没有其他超级大城市那么繁华,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所以这里民风非常淳朴,生活节奏比较慢。相应的不足是办事效率较低,也消磨了太多本属于年轻气盛的我的斗志。

  当然,也正是这种环境,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生活,安心学习。幸运的是,我找到并确认生活的意义——帮助别人更深入认识自己,和自己和谐相处。梁漱溟先生说,在关系这一层面上,要先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然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我想做的,便是帮助别人更好地解决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为了让这目标落到实处,我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同时,向内修心,向外修能。面对即将到来的找工作压力,除课内学习,我将重心放到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上。

  因为“海归”话题,前两天我也追完了国内现在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看的是别人的故事,想的是自己的人生。我甚至想,毕业一两年应该过着关小雎的生活,为争取留在大公司任劳任怨地加班加点;再过几年便过着樊胜美的生活,表面看起来收入上万,实际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吞;再往后几年希望能过上安迪的生活,不奢求豪华的办公室,也不渴望有谭宗明那样的朋友,只畅想能有她那样的专业素质,敏锐嗅觉,稳、准、狠。

  最后,借用知名博主考拉小巫的一段话:对于未来,我只梦想最好的情况,并定下最踏实的计划,而绝不花时间在无谓的担心上,因为我相信,只要我将自己的承诺付诸实践,我的未来将不仅是一个梦。共勉。

  (作者就读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

海外学子迎来五彩缤纷毕业季
神圣“加冕”(寄语学子)
一路向前 好梦花开
作别殿堂 放飞梦想
期盼毕业 更盼未来
讲述中国 初心不改
责编:张保淑 邮箱:636515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