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占地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2015年6月4日,美国“国际主题公园及景点协会”发布《2014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国博以当年接待763万名观众,被列在报告中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的第二名,仅排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之后,是全世界人气很旺、备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博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正式提出“中国梦”的政治理念,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公开场合阐述有关“中国梦”的思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国博因而也成为“中国梦”的发源地。
目前,国博正以其丰富的收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规范庞大的展陈体系,梳理历史文脉,展现中国辉煌历史和当代文化,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最高殿堂和中国文化的新坐标。
传承百年底蕴
目标世界一流
搭乘地铁或者公交车,在天安门东这一站下车,往南看,就是国博的恢弘建筑。沿着天安门广场东侧南行,走过石砌的道路,路过有着雕像和绿地的庭院,穿过方方的廊柱下的走廊,就来到国博的领票厅。用二代身份证在机器上一贴,仅用几秒钟,一张纸质的参观券就自动打印出来了,十分方便快捷。排队经过安检,就进入了国博的西大厅。
一走进面积8000平方米的艺术长廊,顿时给人豁然开朗之感。头顶上,368个层层上升的藻井有序排列,每个都有2.5米的宽度,令人叹为观止。西大厅和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联而成长达200米的东西轴线,南北长达330米的艺术走廊和两侧的楼梯犹如宽阔的肩膀,仿佛国博正敞开胸襟,迎接八方来客。2000平方米的中央大厅,是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48个展厅均匀分布,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此外,国博还有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可容纳百万件以上藏品的文物库房,一流的安防设施,近800个座位的剧场,600平方米的演播室和300多个座位的数码影院,国博茶馆、国博特色参观纪念品、文物图录、位于整个建筑东部的互动体验区……这一切构建起这座历史与文化的神圣殿堂。
国博的前身是1912年7月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馆址为原清朝国子监,中国的国立博物馆事业由此开始起步。1918年7月,筹备处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1926年10月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0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央革命博物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落成,与作为新中国最高政治殿堂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并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北京“十大建筑”,成为我国的最高历史文化殿堂、新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中心。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200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1日,改扩建完成后的国博正式开馆。国博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学术立馆、服务立馆”的办馆方针,迄今已经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3200多万人次,初步建立了常设展览与临时展览相辅相成、展览与学术并举、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具有国博特色的展陈体系,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并因经常举办重大国务和外交活动而成为国家的文化客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100多年来,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俱兴,从劫波动荡到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再到今天的走向辉煌,国博历史脉搏的跳动,无不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息息相关。
科学规划展览
全景展示文明
每次来到国博,总是流连忘返。这里展出的中国各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遗存,凝固旧时光,穿越千万年,每一件文物,都以自己的展柜为舞台,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向观众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我们就凭借这一把把时光之匙靠近先人,寻找逝去的人类记忆。
国博目前收藏有见证中华文明辉煌历史的珍贵文物130多万件,其中不少文物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标志。国博藏品以青铜器最为著名,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其中不乏国之重器,如后母戊鼎、大盂鼎、子龙鼎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国博遵循“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定位,在展陈思路上力求丰富多样的展览布局,已形成以基本陈列、常设专题展览、国际交流展览和临时展览为架构的展陈体系,常年举办几十个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展览。其中,《国博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示》集成3D、二维码等多种先进的展览展示技术,构成了一个目前国内博物馆界领先的数字化展厅。
日常参观者最多、几乎逢来必看的是《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这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绵延不绝的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展览,它以2500余件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复兴之路》通过1200余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800余张图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通过《复兴之路》,我们可以重温一个古老国度从沉沦到崛起的复兴之路。
目前,国博以馆藏文物为主举办的常设专题展览有《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钱币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领袖·人民——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馆藏非洲雕刻艺术》《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等。
国博还经常举办各种国际交流展和临时展览。这些展览来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和毕加索、李可染等国内外著名艺术家,涵盖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几乎每个展览都成为一场文化艺术的盛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完善服务体系
突出教育职能
记者来国博参观这天是一个星期三,先后遇到来自北京不同区县中小学的四五个班的同学们在国博上课,有的学古文字,有的学美术,有的学历史,国博俨然成为一个同学们学习百科知识的大课堂。
“博物”一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是能辨识多种事物的意思。1905年,晚清状元张謇以私家典藏广示天下,创建了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博物馆。张謇指出,旧式文物藏所是“朝廷之征求”“私家之搜缉”,百姓不能接触,而新式博物馆则“高阔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表述了近代博物馆收藏、研究和教育的特点及“共诸天下”的理念,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上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珍贵收藏品的历史,让公众受教育的机会变得平等。蔡元培、鲁迅等也有此共识,认为建立国家博物馆是“启民智,开风气”的重要途径。从那时起,博物馆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贴近和服务于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国博物馆界思考的问题。
自2011年3月1日重新开放以来,国博令人瞩目的地标性和“国家形象”窗口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中国博物馆行业里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它不仅仅是超然至上的宝库,也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教育场所,其中最直接、最有趣的例证,莫过于国博的展陈往往与历史教科书相印证,演绎着“活历史”。所以,多年来始终有学生到国博看展览备考。据一些老讲解员介绍,这些基本展陈虽然历经修改,但几十年来,临近考试季,到这里看展览以便复习参加中考、高考的人每天络绎不绝。
如今,国博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教育体系。从人员和手段来讲,既有讲解员在展厅里为观众提供多种人工讲解,也有手机导览、二维码导览等现代科技手段讲解;既有针对不固定观众的讲解,也有针对特定观众的讲解;既有公共教育课程开发,也有专家展厅公益讲解;既有国博大讲堂等专家讲座,也有夏令营、小小讲解员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教育活动。此外,国博还拥有一支人数较多、素质较高的讲解员队伍,目前经常参与讲解服务的专业人员有近40人,志愿讲解人员159人。
国博以社会教育宣传部为主,经过3年多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了“历史与艺术的体验”公共教育课程体系,开发课程90余项,课程内容涉及美术、音乐、戏剧、科学四大门类。针对不同受众,又把课程分为4种类别:面向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系列课程;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观众,开发了“文化博览”系列课程;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配合北京市中小学生“四个一”活动,设计了系列主题教学课程。在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双方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包括确立“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设置课程,强调“历史与艺术并重”的教学理念,尝试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等。课程推出后,服务于北京市多个中小学校,参与人数逐年增长,2015年有组织来国博参加各种授课活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达18万人,不仅受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热烈好评,也被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推荐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示范项目。
此外,国博还建成了包括门票预约和发放、观众通行、导览、便民服务、紧急救援、休闲服务、餐饮、纪念品、提供免费Wifi等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了观众在国博的参观游览活动,使他们的国博之旅成为一段难忘的精神文化之旅。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国家博物馆的建馆方向是四个相称,就是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目前,国博正凭借宏伟的建筑、一流的设施、体系完备的展览、丰富的藏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细致周到的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前去参观。
我们在国博观看,我们在国博触摸历史,思索未来……
(本文采写得到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支持,本版图片均由国家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