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

国台办发言人谈维护“九二共识”:

不能只摘果子不拜树头

若两岸出现危机,责任由改变现状者承担

本报记者 任成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12日   第 03 版)

  在5月11日举行的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出疑问,未来大陆处理两岸关系时是否会继续考虑台湾民众的想法?对此,发言人马晓光明确回应,大陆方针政策中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内涵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需要置疑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依然是两岸的主流民意。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取得今天一系列成果,是跟“九二共识”分不开的。所以,要维持现状,首先要维护这一共同政治基础,“不能只摘果子,不拜树头”。对此,绝大多数台湾同胞应该能够理解。

  联大决议权威性不容置疑

  民进党当局日前发表声明称,台湾方面参与世卫大会与以联大2758号决议为基础的一中原则无关。有记者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马晓光表示,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联大2758号决议与世卫大会25.1号决议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其权威性不容置疑。世卫组织作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予以重申,天经地义。从2009年开始,台湾方面得以参与世卫大会,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作出的特殊安排。挑战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中原则,相关的安排将难以为继。

  有民进党人士主张,台湾今年参与世卫大会的代表应该采取抗议模式进场。马晓光认为,如果有人试图挑战一中原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应该作出评估和预判。

  民进党近日在台立法机构急不可耐地强撤微调课纲。马晓光认为,编撰教科书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台独”分裂势力试图继续在文化教育领域推进“去中国化”的分裂活动,用“台独”史观来毒害台湾青年一代,割断两岸同胞的血脉连结。他们自以为播下的是所谓“龙种”,但收获的只能是“跳蚤”。

  球在台湾新的当政者手上

  有美国官员日前接受台媒专访时表示,蔡英文迄今“言行一致”“做得很好”。马晓光评论说,一段时间以来,谁在努力维护两岸共同政治基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谁在破坏两岸共同政治基础、改变两岸现状,谁在护路、谁在拆桥,相信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如果有些人连这点都看不清楚,甚至对后者进行鼓励,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必须重申,如果两岸出现僵局或者危机,责任由改变现状者承担。”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引发外界热议,被认为是对台湾新当选领导人的警告升级和最后通牒。蔡英文在“5·20”就职演说中承不承认“九二共识”,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对此,马晓光表示,“九二共识”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维持现状,当然应该接受这个基础。“我们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我们没有对台湾新当选领导人提出超出2008年以来的新要求。”当前,两岸关系正处在重要节点,“球在台湾新的当政者手上,何去何从,人们拭目以待。”

  把刑事事件泛政治化不可取

  马晓光应询表示,两岸有关主管部门将于5月12日至14日在珠海举行《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有关合作打击电信诈骗的工作组会谈。有关部门已经收到台湾海基会发来的犯罪嫌疑人家属的探视请求,将在符合我有关规定的情况下,于5月15日以后接待家属探视。

  他同时表示,近年来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不希望因“九二共识”这一共同政治基础遭到破坏,而导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方面面的成果受到影响。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台湾过半的民众都支持将电信诈骗嫌疑犯送至大陆来受审。马晓光就此评论说,这是意料之中的。相信沿着正确的方向,双方就共同打击诈骗犯罪和司法互助这条道路的合作,也将会逐步健康有序地推进下去。由大陆来处置,应该说合情合理合法,所以人同此心。

  马晓光进一步感慨说,出于一党之私和一些政治私利,岛内有些人反对是毫不奇怪的。面对这些受害人的血和泪,怎么能用泛政治化的手法来把刑事事件操作成政治对抗呢?这些“政治挂帅”的势力,对大陆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如此漠视,怎么能指望其在关键时刻维护台湾人民的利益?

  过去8年交流实绩将写入史册

  在回答如何评价马英九当局8年来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时,马晓光表示,这8年,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之上,两岸关系开创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双方建立了政治互信,开展了良性互动,签署了23项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合作以及一系列交流,同时减少了在对外事务上的摩擦和内耗。这8年的两岸关系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不容否认的,将写入史册”。

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团访川
不能只摘果子不拜树头
台湾3D“海底隧道”
“前人种的树开的花结的果要珍惜”
微调课纲成了最顺手“沙包”(看台絮语)
维护经济合作成果符合两岸同胞利益(专家视点)
责编:任成琦 张 盼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