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曾是元大都中心 将由景区变街区

南锣鼓巷的前世今生(北京老胡同)

郑 磊 章元元 蒋子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10日   第 05 版)

  图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郑 磊摄

  图为南锣鼓巷牌楼。
  郑 磊摄

  要问北京名气最大的胡同是哪一条,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南锣鼓巷。具有740余年历史的南锣鼓巷,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是北京最具特色的胡同四合院民居区。

  “以前可没有这么多店面,更没有这么多的游客。”69岁的陈先生是南锣鼓巷区域为数不多的原住居民,他指着巷子里的一排店铺说,印象中,原来的巷子就是生活的地界,一座座院子里聚集着各阶层的人们。

  “以南锣鼓巷为代表的北京胡同,是展示老北京人居住空间的一个平台。”北京民俗学专家高巍认为,胡同体现的是过去那种家族聚居的形式,包括四合院中宜居的特色人文环境,这是胡同文化最吸引人的所在。

  回溯历史,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连同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老人,故原名“罗锅巷”。清朝乾隆年间改称“锣鼓巷”,并分为南锣鼓巷和北锣鼓巷。自清初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满族镶黄旗户居住于此,逐渐发展出十几条胡同。其中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胡同内的粮店、肉铺、茶馆等小商号也随之发展起来。

  南锣鼓巷沿用了“里坊制”的建筑思想,两侧各对称排列着8条胡同,形似鱼骨。“东西两边一共16条巷子,像是蜈蚣的腿。以前北边还有两口井,刚好是蜈蚣的眼睛,所以早先这里也叫‘蜈蚣巷’。”陈先生介绍说。

  这里的街巷分布着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和名人故居,为南锣鼓巷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雨儿胡同的值年旗衙门旧址、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帽儿胡同的婉容故居,后圆恩寺胡同的蒋介石行辕、茅盾故居……

  “这些胡同里有太多的故事,简直就是一本立体的史书。”对清史颇有研究的杨先生借着旅游的机会,来这里一探究竟。“有些可惜的是,有不少四合院都不对外开放,只能看看外边的样子。”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新旧文化在这里不断融合,南锣鼓巷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文创小店、咖啡厅和酒吧日渐增多。2008年前后,南锣鼓巷的游客迅猛增长,沿街店铺数量激增。现如今,沿着巷子一路走下来,餐饮、服装、旅馆一应俱全,创意产品、艺术品展售等店铺也令人眼花缭乱。

  一定程度上,过度的商业化已经掩盖了老北京胡同的味道,也使南锣鼓巷不堪重负。今年“五一”假期前夕,东城区旅游委发布通知称,由于南锣鼓巷目前游客人数严重超出景区承载能力,将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称南锣鼓巷已经主动取消了3A级景区资质。

  今年,东城区将通过业态调整、关停违规经营店铺等举措,保护四合院原有风貌,改善原住居民生活,使主街历史风貌得到全面恢复,进而带动整个南锣鼓巷地区实现保护与复兴。

  “商业化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原来的居民走了,同时也带走了传统的生活方式。”高巍指出,“现在南锣鼓巷出台一些措施,实际上就反映了新与旧的冲突。经过几百年积淀得以保存下来的胡同文化,在短短几年间就遭受冲击,想要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完善服务应对老龄化(聚焦京城)
向世界展示京剧魅力(名家话北京)
北京力争破解“大城市病”
南锣鼓巷的前世今生(北京老胡同)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