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
父亲李金明,汉族,年过六旬;儿子李兵,曾用名图尔迪·依力亚斯,维吾尔族,今年20多岁。十几年来,他们就像普普通通的一家人,默默无闻,相依为命,跨越民族和血缘,演绎人间大爱亲情。最近,因为图尔迪办了新的户口本和身份证,让他们爷俩走进媒体视野,引起人们关注。
4月初,记者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采访,专门来到乌鲁却勒镇黄宫村,见到维吾尔族小伙图尔迪。他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瘦削的脸型,很是阳光灿烂。当时,图尔迪正在本子上练习汉语拼音,一笔一画地写汉字。他普通话说得不错,但不会书写汉字。
农民工收养流浪儿
阿瓦提县地处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在此交汇,形成塔里木河的源头。这里也是刀郎文化的发祥地。
“有爸爸在我身边该多好啊!”曾做梦都想着能够见到自己亲生父亲的图尔迪出生在与阿瓦提县相邻的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他从未见过亲生父亲,当他还在襁褓中,母亲也离家出走,是姥爷、姥姥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刚上小学不久,疼爱他的姥爷、姥姥先后离开人世,他就成了孤儿,四处流浪。
从四川合江到新疆务工的李金明孤身一人。1997年前后,他辗转来到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务工,帮人种地。他时常看到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小巴郎子”在自己租住的屋前晃荡。有一天,到了吃饭时间,看这孩子还没有离开的意思,就问他饿不饿,孩子眼巴巴地冲他点头。李金明二话不说,上街买回一份抓饭,让这个饥肠辘辘的孩子吃了一顿饱饭。
那段时间,由于语言不通,李金明无法与图尔迪沟通。但看到眼前这孩子纯真的眼神,善良的李金明下定决心,慢慢学起维吾尔日常用语,努力与图尔迪交流起来。
“你要是有亲戚,你就去找他们,你要是找不到,告诉我他们的名字,我来帮你找。”李金明这样问图尔迪时,这个孤儿只是不停地摇头。
慢慢地,李金明发现这孩子懂事、勤快,一双眼睛特别有神。“我也是一个人,要不你就和我一块儿过吧!”当李金明说出自己的想法,图尔迪用力地点了点头。
相依为命十八载
说起收养图尔迪,当时李金明内心也很矛盾。他说:“当时我承包土地时,收成不是那么好,常常入不敷出,还时不时搬家。虽然很担心不能给孩子一个安定的生活,可孩子偏偏不愿意离开我,我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对图尔迪而言,李金明虽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却视他如己出,把他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对他的饮食习惯也很尊重。有什么好吃的,李金明先让孩子吃;人家孩子有的衣服,他也一定给图尔迪买上。如果谁家的孩子欺负图尔迪时,李金明更会像母鸡护小鸡似的,将图尔迪呵护在身后,深怕孩子受到惊吓。一点一滴的付出,让图尔迪感受到未曾有过的温暖,感受到自己梦中所期盼的父爱。
日月如梭。就这样,图尔迪跟着李金明,一晃就是18年。在李金明的悉心养育下,图尔迪从一个单薄瘦弱、懵懵懂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身板结实的大小伙子,成为李金明种田的好帮手,还学会一口浓重的四川话。
18年来,李金明与他的维吾尔族养子图尔迪建立了相濡以沫的父子深情,谁也离不开谁。哪里有农活儿,他们就搬到哪儿,从温宿县到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再到阿瓦提县沙漠边缘。最后,他们父子俩在乌鲁却勒镇黄宫村落了脚。
有图尔迪在身边,李金明觉得很踏实。有时李金明生病,哪怕是感冒,图尔迪都要守在父亲的床前悉心照顾,端水递药。
“他啥时候都很担心我,我说我头有些疼,他就立马去给我买药。你看这屋里打扫的,这都是他干的。他对我特别好,比亲儿子还好。”说起图尔迪,李金明满是欣慰。
主动改汉名报恩
2015年春节前,新疆阿克苏地区公共关系研究所副所长黄琦作为自治区第二批“访汇聚”活动住村工作组组长,来到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黄宫村,走进这个特殊家庭。
图尔迪拿出一份《阿克苏广播电视报》,上面刊登了他申请“更名”的启事。
“你真的希望改名字?为什么一定要改?”黄琦感到好奇。图尔迪说得很实在:“我不到10岁就跟着爸爸,爸爸对我好,就像亲爸爸一样,把名字改过来,就更亲了呀!”
在黄琦等人的大力帮助下,阿拉尔市、温宿县和阿瓦提县有关部门为李金明和图尔迪办理好户口迁移手续,乌鲁却勒镇派出所办好了他们父子俩的“居民户口薄”。今年1月22日,图尔迪领到“加急居民身份证领取凭证”,向工作人员深深地鞠躬表示感谢。
4月3日下午,记者在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采访时,正好碰上当地邮政所投递员给李金明父子送来一封寄自乌鲁木齐的邮政特快专递。打开一看,正是图尔迪申请改名后办下来的新身份证。端详着身份证上自己的新名字“李兵”,图尔迪的眼睛湿润了。
在记者面前,维吾尔族小伙李兵显得很腼腆。他说:“父亲老了,体力大不如前。我要学会父亲种田的手艺,安心种地,争取盖个房子,再娶个媳妇,和媳妇一起洗衣做饭,好好孝敬父亲,让他晚年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