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山变了。在村支书苏文达眼里,20年前的苏家山,除了山还是山,村民种的是土豆,吃的是土豆。现在的苏家山已经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态种养经营模式,有了茶厂、养殖场、水厂,生态旅游基地也已现雏形。
要想富先修路
苏家山是七步镇下辖的行政村,在距周宁县城东20余公里的大山中。宁德市周宁县位于闽东北山区,平均海拔800米,县城海拔880多米,居全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称。
20年前,25岁的苏文达和村里的青壮年一样,扛着行李外出“淘金”,当年出村要先步行四五个小时到县城,才能再坐上长途汽车。如今路修好了,从县城到苏家山开车只要半小时。今年又多方筹资投资980万元,按照三级路标准对4.5公里的进村道路进行拓建,主体工程将于近期完工。完工后,村里到县城的时间还可以再缩短10分钟。
苏家山的村民不仅到县城方便了,就是走出周宁县、走出宁德市,也有四通八达的省道、高速路网,还有距周宁仅一小时的福安湾坞动车站。
要想富,先修路。山里的农副土特产也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销往外省、甚至国外。
村里产业变化大
苏家山的村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土里刨食。
那些年,在外做生意的苏文达经常往返于上海和周宁之间,每次回到苏家山,看着乡民们期盼的眼神,他回忆到:“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啊。”苏文达说,俗话说落叶归根,外面再好还是自己的家乡好,在外多年的打拼挣了点钱,最后还是想回家乡做点事。
苏家山的产业变化正是源于苏文达“落叶归根”的想法。2007年,苏文达放下他在上海的生意,带着资金和规划回到苏家山。
这一年,在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支持下,苏文达带领乡民搞起了养殖场,养土猪、豪猪、山羊等。至今特种养殖基地年产生猪4000余头,存栏豪猪400余头,还引进山羊、黄缘龟、竹鼠等多种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的养殖品种。
2009年,苏文达牵头注册了苏氏养殖有限公司、溢民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态种养运作模式。至此,苏家山由单纯的传统农业生产,发展为“种、养、加、游”(即有机茶业种植开发、特种养殖、食品加工、自驾游)为一体的生态立体农业产业。
截至目前,这个项目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发有机茶园500亩,注册了茶叶商标“九凤山”,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无尘化、清洁化、标准化厂房,所生产茶叶已通过国内有机认证,正在申请欧盟有机认证。
去年,村里还引进投资800多万元开发竹子水生产线并投入生产,已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宿舍楼,可年生产竹沥水近4万吨。
这两年,苏家山还投资140万元新建高空栈道、茶园观光道、生态池、茶山休息亭、停车场,打造观光茶园;投资150万元完善自驾游区配套服务功能,新建阳光生态休闲吧、游客集散点、游泳馆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苏家山的产业变了,不少村民的身份和职业也变了。
苏山村通过资金、土地流转等方式入股项目,吸收劳动力在基地上班等途径吸引在外地务工的劳动力返乡,村里的农民变股东、村民变工人。全村有20户村民以土地流转、40户村民以现金等方式入股公司、项目,目前已有50人在村里的公司上班。苏家山人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有机茶园每年可带动茶农增收近30余万元;竹子水加工厂,每年可为竹农增收50多万元。
回归工程在显效
“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这大山上,只有乡亲们都富了,才不枉我当年离乡背井,辛苦打拼。”苏文达说。
苏文达做的一切,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09年乡亲们推举他为村民委员会主任,2012年7月他担任了苏家山村支部书记。
像苏文达一样,在外打拼,创出一片天地,回乡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人,在这里还有很多。
近年来,周宁县抓住青山绿水这一优势,立足资源、气候、区位等条件,制定出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快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并力推“回归工程”。
截至今年3月底,该县共有400多在外发展的经营能人返乡发展农业产业,带回资金数亿元。其中在当地成立专业合作社163家,建成生态循环立体、林+禽(药)等百亩以上示范基地86个。
离开苏家山之前,我们站在村里观光茶园的观光木栈道上,放眼看去,远处是层层山峦,云雾缭绕;脚下是大片茶山,郁郁葱葱,细雨中别有一番景致。苏文达说:“用不了多久,村里的劳动力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这片山绝对能养得起村子里的470多号人。”
(据新华网福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