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05日 星期四

寻访“海丝”起点的历史辉煌

舒小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05日   第 10 版)

  开元寺内的古船博物馆一瞥
  来自百度

  福建泉州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认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后,它就跃身为许多旅友向往的地方。近日我和友人结伴一游,目的就是寻访这个“海丝”起点历史上曾经拥有的辉煌。

  城西郊,奔流入海的晋江边耸立着一座九日山。林木蓊郁,岩壑秀丽,景致迷人。沿山间小径逶迤上行,镌刻于两旁岩壁上的铭文随处可见,小的只有几尺见方,大的能布满丈余高的崖头。山中名胜古迹不少,有纪念唐代诗人秦系隐居西峰的秦君亭、遭贬谪葬于东峰的宰相姜公辅的姜相坟,相传日本高僧为寻觅江上有无归国的船只而连日登高远望的一眺石……最著名的当属现存的75方摩崖石刻,其中有13方记载着宋代为祈祷海外交通一帆风顺而举办的仪式。当年,泉州海外运输业达到鼎盛,而经营海外贸易的船舶航行动力主要靠风,春夏乘东南风而来,秋冬顺西北风远去。每年船队扬帆起锚之际,泉州的郡守和市舶司(海关)等一干官员以及当地名士必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举办祈风盛典,祭告神明慷慨赐风,保佑船舶出海畅行。仪式结束后,百舸争流,驶入南海。石匠们奉命在山崖上刻字记事。这些石刻是宋代遗留下来的珍贵史料,成为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自古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海上风涛险恶,难道仅凭舢板大小的船只就能抗御风浪,载货远航吗?这个盘旋在脑中的疑问在开元寺内的古船陈列馆得到了解答。馆中沉睡着一条怪兽状的庞然大木船。这是1974年从泉州后渚港古码头发掘出来的宋代木帆船,从东南亚归来时不幸沉没。船体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残深4米。船身扁阔,底尖,船壳采用二至三层板叠合,有13个水密隔舱,横舱壁与周边肋骨衔接完好。船内装载着大批香料、胡椒,还有钱币、编织物、陶瓷器、竹木藤器……经考证,这艘船是13世纪泉州制造的中型远洋三桅木帆海舶,载重量可达200余吨。正是中国所具有的当时世界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发达的航海能力,造成了泉州港樯帆林立、商贾云集,中外货物堆积如山的繁华局面。那种万船竞发、浩浩荡荡、连接四海的盛况铺就了与60多个国家直接商贸往来的海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游记》里誉泉州港为“东方第一大港”。难怪深受该游记影响的哥伦布为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线,在意外发现美洲大陆时,误以为终于到达了泉州。

  哥伦布没到过泉州,这是他的终身遗憾。但先他若干年前,泉州就以开放的胸襟、包容万象的气度接纳了来自异国的客商、学者、传教士。在东郊的灵山上,并放着两个雕有莲瓣纹的墓冢。上设石亭遮挡,墓室被马蹄形的回廊环抱。石棺内安葬着两具外邦播火者的尸骨。他们是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沙仕谒和四贤我高仕,初唐早期漂洋过海被派到泉州传教,履职直至身故。回廊中存有五方石碑,其中一方是明永乐十年,三宝太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路经泉州,特地来此行香祭奠时所立的中文碑。与圣墓结伴为邻的还有前方一块硕大的风动石,长、宽皆在4米开外,重约200吨,形状好似巨兔蜷伏在外倾的石盘上,又如半悬空而立摇摇欲坠的玉毬。每逢大风,石体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终止了。据说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麦地那都有一块风动石,因此泉州也被称为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与伊斯兰教先后传入泉州的还有佛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明教)、印度教、犹太教……各教派和睦相处,共生发展。南宋大儒朱熹游泉州时曾对这种祥和景象心生感慨道:“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

体育让中国旅游迸发活力
囿于一隅难识中国真容(迎接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旅游:中国与世界共分享)
2016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召开
寻访“海丝”起点的历史辉煌
五月巴拉格宗雪山美景如画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