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04日 星期三

阅读永恒 载体创新(深圳论坛)

——互联网时代的全民阅读

李小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04日   第 07 版)

  深圳图书馆的大沙发上,坐满读书人。
  韩 墨摄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举办“图书馆之夜”活动

  深圳图书馆内座无虚席。
  齐洁爽摄

  深圳中心书城读者人头攒动

  第十六届深圳读书月活动

  深圳中心书城里读书的人们。
  韩 墨摄

  自古至今,“阅读”对于个人、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其深远意义已无需多言。但“阅读”本身的演化,也见证了人类的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历史的曲折之处,尤其是技术突破所能拓展的社会阅读空间,是值得深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全民阅读,于此也获得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❶技术进步拓展阅读载体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将阅读看作一种权利,或者说,阅读权成为公民的文化权因而也是人的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回顾历史可知,人的阅读权的获得及其普泛化,并非“自然”赋予的产物,而是“人为”争取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以争取或斗争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社会过程,也取决于人类的技术突破、进步及其空间扩散的维度。事实上,在人类的早期文明史上,文字与阅读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权力”(特权)而非现代意义的“权利”,而被少数人所掌控。比如说,所谓“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指的是文字被创造后,人们可以经由文字交流思想,致使老天及其代理人(如巫师)的秘密已守不住,于是“天雨粟,鬼夜哭”。而在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开始寻找文字的书写工具和载体,比如古代中国的甲骨、苏美尔人的芦苇秆、古埃及人的麻布、欧洲人的羊皮纸、印度人的棕榈叶等,这其中当然涉及了书写技术因素的进展,但一直到中国汉代发明造纸术为止,这种技术进展是缓慢的。而造纸术发明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它极大地改进了书写工具和降低了书写成本,它与后来发明的印刷术,使得新的媒介——印刷书应运而生。

  可以说,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在中国,书写载体的发达催生了中华文明的早熟,也由此形成了极为深厚的阅读传统和文化积淀;在西欧,古登堡印刷革命不仅有利于社会识字率和知识传播速度的普遍提高,也直接推动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兴起,所谓的“印刷资本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社会大革命的发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从阅读权的角度看,其最深远的影响就在于,造纸术和印刷术所代表的技术突破性进展成为冲破阅读特权藩篱的强有力手段,也有效地打破了巫师、教士和贵族阶层对教育、文化资源以及阅读权的社会垄断,使得识字的普及、知识的传播可以经由书写文字进入千家万户,驱动作为“权力的象征”的阅读权由专业化向大众化转变,也即文化由垄断向共享转化——技术由此成为打破垄断、增进自由的重要工具。

  进入近代以来,伴随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人类的科技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其对人类信息交流、知识积累和文明扩散的影响也更为直接与迅猛。如19世纪以来,电缆、电报、电话、照相机、留声机、传真机、摄像机、复印机等光电技术以及图书、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大量涌现,同时伴随着现代政治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不仅极大地便利、拓展了人类信息传播和知识交集的渠道,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和信息的普泛化和民主化进程,从而也为人们以阅读权为表征的文化权利的普遍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❷互联网使全民阅读成为可能

  如果说以造纸和印刷为中心的技术发展代表着人类阅读历史的一个里程碑,那么作为“可与瓦特的蒸汽机相提并论的伟大发明”和“人类过去半个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的互联网于1969年的出现以及TCP/IP协议于1983年的达成,就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来临。尽管在早期阶段,互联网并不属于普通人,仅蜷缩在专业人士手中,与普通公众天高地远,但此后30年,随着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持续酝酿和狂飙突进,继互联网将所有电脑连接起来之后,1991年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万维网)的签订,使电脑连接了所有人——网页出现了,所有人的登录开始了,这是新时代的敲门声,人类由此进入了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这一方面驱动了互联网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另一方面则随着2007年第一款苹果智能手机的面世而向移动智能终端延伸。在万维网诞生的1991年,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只有20万台,而在今天,据权威机构最新数据,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地球人口成为网络人口,其结果就是信息的超大规模和速率的膨胀:一家大型微博网站发布的信息,就可以超越《纽约时报》60年的信息量;全球最大视频网站一天上传的影像,可以连续播放近100年;互联网两天积累的信息总和,相当于人类历史留下的全部记忆。伴随海量信息几乎无成本的全球流动以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无限连接,人们有理由相信,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的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已经诞生。在中国,自1994年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以来,网民数量迅猛增长,目前已成为互联网的泱泱大国:截至2015年6月,中国整体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也就是说目前有一半的国人是网民。

  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于阅读或全民阅读而言,将意味着什么?

  第一,互联网所改变的,首先是“阅读”本身。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首先需要对“阅读”进行重新定义。传统的阅读形态主要是指纸质的文字阅读,比如图书、杂志和报纸等,它往往不包括影像内容,更不包括电子文本。但这一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都被颠覆了。换言之,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阅读,更包括一切基于互联网或电子设备的文字、影像、图片等内容,阅读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扩展了,而且其对象和内容都处于一种边界日益模糊和不断延伸变动当中。

  第二,互联网极大地改善了阅读的渠道、条件与环境。在传统阅读中,我们依赖于容量有限的单一渠道,即图书报刊等纸质阅读形态或图书馆等物理空间,但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使得阅读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而且其海量信息也使个人阅读的自由度得到极大提高。尽管现实世界中可能还存在“数字鸿沟”问题,但相比于图书报刊等的购买,kindle等电子阅读设备、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多维链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成本,拓宽了阅读的渠道,优化了整体的社会阅读环境。

  第三,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真正使全民阅读成为可能。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电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催生传统出版的颠覆性变化,而且可能导致新的阅读革命的出现。如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2005年,我国传统的国民阅读率为48.7%,比1999年下降了11.7%;而与之相反,网上阅读率却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7年间迅速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这表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尤其是随着数字终端的普及,通过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PDA/MP4/MP5等途径和方式看书的人正在迅猛增加。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0.1%的受访者使用过数字化阅读,人数首次过半。如今,在6.68亿中国网民中,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的用户规模达5.94亿,占网民总数的88.9%。在“上网即阅读”的意义上,互联网不仅让全民阅读成为可能,而且正在使全民阅读成为一种现实。

  ❸依托互联网拓展全民阅读空间

  全民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对于我国未来转型创新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而要推动全民阅读发展,其途径和方式当然有很多,比如在美国,从总统到作家,从出版社到书店,其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值得充分借鉴。在我国,要推动全民阅读,除依托传统出版和实体书店之外,必须立足于读书活动由传统阅读向网上延伸的现实和趋势,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阅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从加强数字出版和引导网络阅读两个主要方面着眼,全面促进全民阅读蓬勃发展。

  首先,在数字出版方面,目前出版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市场日益由出版社主导转向大众阅读主导,出版与阅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而其契机就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作为一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形态,为全民阅读的实现创造了无限的可能,而且也对传统的出版形态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数字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流和趋势。正是基于此,2006年颁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重点列出了8项数字出版工程,以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它们分别是数字化多媒体研发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中华字库建设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国家动漫振兴工程、中国古籍数字化工程、国家版权保护技术开发工程、数字化文化传播工程。《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品牌;引导网络文化发展,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出版虽有加速发展之势,并不断适应着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需求变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数字版权、投融资、技术攻关和行业标准问题等,制约着我国数字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和技术配套,以做大做强数字出版为推手,促进我国出版业转型升级,将是发展繁荣我国出版市场、提升我国出版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其次,在网络阅读方面,随着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PDA/MP4/MP5等阅读方式的日益流行,尤其是手机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用户连接互联网的首选,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布自己的作品,海量内容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流动、阅读、使用,再衍生出新的作品,移动互联网俨然已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知识传播媒介、阅读渠道和平台之一。因此,使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适应这种社会阅读方式的显著转变,并由此有效调整阅读推广的方式和手段,将是我国未来全民阅读推广的主要方向。

  在这方面,深圳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了推动全民阅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深圳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6届读书月活动,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阅读推广品牌。在早期的活动开展中,深圳读书月主要局限于传统阅读,即推广纸质阅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圳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发达,深圳成为中国“最互联网的城市”之一。在此基础上,深圳读书月因势利导,把握新技术、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推广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等多种方式,不断创新阅读推广形式,如打造了国内第一家“全民阅读网”等。特别是深圳读书月与中国移动深圳公司合作推出的“手机阅读季”品牌活动,向用户提供各类电子书内容,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线阅读,也可请求下载之后离线阅读,方便快捷。如今,深圳读书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中外阅读文化论坛、新世界·新阅读论坛、网络文学原创大赛、数字图书送青工、名家签售会、十大电子好书评选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另外,深圳的一些民间阅读组织也自发地创新阅读推广形式,如后院读书会利用新浪微博开展“阅读接力”活动,同样是全媒体时代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促进社会阅读的有效方式。

  最后,应当强调的是,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传统阅读和新阅读应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在2005年曾降至50%以下,到2007年后才逐年回暖,2009年重新回到50%以上,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率为57.8%,比2012年提升了2.9%,连续7年上升。这说明,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新阅读对传统阅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但由于两者各具优缺点,在可见的将来,它们不会成为完全的相互取代关系,而将呈现分众化、分类化、线上线下结合的发展趋势。比如,手机阅读虽然便捷、便利,读者可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阅读海量内容,但它始终具有“浅阅读”的特点和不足,很难完全取代纸质书刊的经典深度阅读,而且以手机这样的机器工具作为阅读平台界面,与纸质阅读相比,在阅读体验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虽然新技术、新媒体对传统的出版和阅读造成了空前的冲击,但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和新阅读方式的流行,也为传统出版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尤其是对于社会阅读而言,运用好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将为我们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创造无限的可能空间。

  (作者为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阅读永恒 载体创新(深圳论坛)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