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27日 星期三

台湾诗人郑愁予谈两岸诗歌创作

应共同守护中国传统

夏 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27日   第 03 版)

  “两岸诗人的诗歌创作有着共同的基座,就是中国传统,我们要守护好这个传统。”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日前在南京先锋书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作如此表述。

  近日,《郑愁予的诗:不惑年代选集》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精选了郑愁予代表性诗作211首。郑愁予认为,出版诗集是文化交流的好方式,借此可以加深彼此了解。

  “诗是一种黏合人际关系的、表现人类状况的文字艺术品。”郑愁予说,“诗人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能力的,能通过诗歌为民族和生命代言。”

  “我们的诗是横的移植,不是纵的继承。”郑愁予认为,《诗经》以后,诗的内容已经确立了,并没有大的改变,都已经在中国诗人心里了。横的移植是移植西方写诗的技巧,将全世界不同的写诗手法和精神借鉴进来,从而丰富我们的诗。

  “但前提是不能丢弃我们的传统,如果中国诗人一味照搬西方,成了‘造句派’,不顾意义,以为这就是前卫,那就错了。因为前卫的‘卫’是保卫的意思,走在前面是为了保卫主力,保卫传统文化。”郑愁予说。

  郑愁予告诉记者,一年半以后他准备动笔写自传,“我会将个人经历、家庭遭遇等鲜为人知的事件放置在历史大背景中,诚实地记录下来”。

  郑愁予认为,真正的诗人不会游于世外。

  “我开始学写诗的时候正值日本侵华,是我们民族遇到大灾难的时刻,那时写的多是关系民族命运的作品。”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郑愁予也写了一首诗,“两岸同胞的生命是相通的,诗是情绪的集中体现,写的时候眼里充满了泪水”。

  郑愁予,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是当代汉语诗歌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曾多次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作家”。

  (新华社南京4月26日电)

找准方向,香港将再次腾飞
“港独”言行有违现行法律(香江时评)
浙江千岛湖有机活鱼首次“游进”香港
台湾学贷族逼近百万人
应共同守护中国传统
责编:吴亚明 汪灵犀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