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姚明在公众视野中又多了一个身份——中职联篮球俱乐部(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职联公司)董事长。然而,这对姚明而言却并不轻松。在中职联公司与篮协在联赛改革问题上的谈判陷入僵局,两项诉求完全被否之际,曾在球场上叱咤风云的姚明多少被赋予了一些“悲剧英雄”的色彩。
在篮球改革进入窗口期的当下,这场PK大戏,是改革力量对僵化体制的勇敢说“不”,还是理想化方案在现实面前的一次碰壁?对此,业界有着不同的解读。
谈判局面“急转直下”
“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哪怕是退半步,就是跟原来一模一样。”4月20日,在谈到与中国篮协的谈判时,中职联公司董事长姚明这样表示。
今年3月份,由姚明牵头,联合18家篮球俱乐部成立的中职联公司确认成功注册,姚明出任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筹备之初,中职联公司就被赋予一个在球迷看来有些神圣的使命——拿下CBA经营权、商务权,并实现裁判的职业化、球员工资透明化以及球员利益最大化。
4月11日,中国篮协与中职联公司进行磋商,并联合宣布了双方就关于推动联赛改革等相关事宜形成的5点共识,这也被视为双方共谋联赛职业化改革的有利信号。
然而,双方4月19日的第二次谈判却直接进入“崩盘”局面。会上,中国篮协对中职联公司提出的“中职联整体加入CBA公司”“CBA公司授予中职联商务权”两点诉求明确表示:均不予接受。
正在此时,又传出了姚明麾下的18家俱乐部内部意见不一致的消息,事件发展可谓急转直下。
根子在“主导权”的争夺
为何中国篮协与中职联公司的这场谈判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破局?根本矛盾点恐怕还在联赛“主导权”的争夺上。
众所周知,“管办分离”一直是CBA联赛改革的方向,根据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方案,中国篮协将牵头成立CBA联赛公司,并将CBA的商务权和赛事推广权授权给该公司。中国篮协和参赛俱乐部也会以独立身份加入CBA公司,中国篮协为大股东,占30%股份,剩余70%的股权由20家俱乐部平分。对此,中职联公司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中职联公司希望自己的18家俱乐部以“中职联”的名义整体入股,从而占有63%的股份。
姚明领衔的中职联公司的想法显而易见——中职联公司的18家俱乐部合并为单一股权,就能从股权比例上远远超过中国篮协,从而获得联赛运营的主导权。对此,中国篮协以有悖于既定改革方案,剥夺未加入中职联公司的两家俱乐部相关权利为由,拒绝了中职联整体入股的方案。在未取得股权优势的前提下,中职联的第二点诉求即“谋求CBA商业运营权”,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在姚明看来,目前中国篮协的方案只是把原来的那套运作方式包装成一个公司,实际上并无改革作用,“外墙装修了一下,走近一看房屋结构没有任何的变化。”姚明这样形容原有的改革方案。
PK本身就意味着进步
姚明PK中国篮协本身虽具有一定的话题性,但谈判僵局如何破解以及联赛改革将走向何方,恐怕才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谈判陷入僵局一定程度上是双方都不愿意妥协的结果。在中职联公司方面,虽然其提出的方案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篮球联赛的改革方向,但就现阶段而言,这种参照美国“NBA模式”的方案未免有些理想化。目前中国篮球联赛并不是完全市场行为,而实现完全市场化则需要一定的过程,这需要相关部门从宏观、长远的层面进行规划、协调,绝非仅靠一个成立数十天的中职联公司所能做到。从这个角度看,姚明带领18家俱乐部争取联赛运营的主导权未免有些“操之过急”。而在中国篮协方面,对于这种代表未来趋势的改革方案的通盘拒绝则稍显“粗暴”,在自身主导权受到挑战时,中国篮协显然缺乏足够的包容,也缺乏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正处于窗口期的篮球改革遇到了瓶颈?有分析认为,相对于美国NBA历史上两次历时数月的停摆谈判,中国的联赛改革之路还显得十分漫长,而各方的博弈、妥协与合作也才刚刚开始。其实,“PK”本身就意味着某种进步。对此,姚明也表达了自己的坚持,“我们不会放弃这件事情的诉求和争取,希望我们可以为篮球事业更好发展共同努力。”姚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