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

让博物馆更亲民(展馆新气象)

本报记者 杨柳 徐运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23日   第 08 版)

  河北博物院新馆展室内,全部采用了最为高级的低反光玻璃,这种大面积使用在全国尚属第一家。

  60年,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河北博物院在文化传播、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等各项事业中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罗向军院长说,近年来,河北博物院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展陈技术大幅提高,二是展陈路线更合理,三是人性化设计更多了。

  “新馆展室内全部采用了最为高级的低反光玻璃,这种大面积使用在全国尚属第一家。”罗向军表示,这种玻璃的好处是可以让观众更清楚地看清展品,而且便于拍摄留影。这样既能现场欣赏,又能把精美照片带回家,让每个观众都能留下更深刻的记忆。进出博物馆分明有序,不会出现拥挤,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留观众。

  博物院南北区大厅,各有多台“珍贵文物高精度三维数字化导览展示”设备,可以全方位展示文物细节。每个展厅之间还都设有环境幽雅的休息区,观众走累了,可以随时休息。休息区一般设在天井下,有阳光、有绿植,还有饮用水。博物院还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要,凡是有展台的地方都有无障碍通道,馆内提供轮椅、婴儿车、自动存包柜的服务。

  河北博物院有一支强大的讲解队伍,其中不仅有专业讲解员,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有40余名志愿者,都是各领域的精英人才,也都是文物‘发烧友’,他们的讲解服务更加‘接地气儿’,强烈地吸引着观众走进博物馆。”罗向军说。

  这里还十分注重展览的细节。比如,好多文物的名称会遇到生僻字,院方在布展标识过程中,不仅给生僻字注明了拼音,而且标了声调。记者注意到,在《名窑名瓷》展厅,有种文物叫“瓿”,很少有人认识,看完标注的拼音(bù)后,再听讲解员解释这是“小瓮”的意思,不少观众会念念有声、小有收获。

  “活化”文物也是博物院推陈出新的亮点之一。《歌声中的峥嵘岁月》解说词,对于像放牛娃王二小、国歌作者聂耳等人物的相关实物展览,解说员边讲边唱,声情并茂,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河北博物院对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除了动态的新闻发布和展陈信息,网上展厅也是吸引公众通过网络了解河北文物的一个重要窗口。

  “将来我们还要建立体3D展厅,对于外地游客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先从网上有了‘第一印象’,再到馆里来‘一睹芳容’,效果绝对不一样。”罗向军说。

  河北博物院还推出了官方微信平台,扩大了宣传覆盖面,使更多的观众通过不同的途径认识博物馆、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恋上博物馆。

  “现在我们有电子讲解,进馆后便能享用到语音导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微信覆盖,门票和每个展品上都会设置二维码,观众进馆后能享用语音导览还有二维码,为观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罗向军说。

  展望未来,河北博物院将加快数字化建设,建设先进的数字化博物馆,打破博物馆场地的限制,扩大博物馆影响辐射的范围,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穿越二百万年的时空隧道
让博物馆更亲民(展馆新气象)
馆藏精品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