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

海归图书馆何去何从?

丛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22日   第 07 版)

  制图:刘晓雨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读书日,迄今已经是第20个年头了。说起读书,会很自然地想到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提到图书馆,大家想到的多是政府出资兴办的各级图书馆或者各类学校的图书馆。实际上,还有一种图书馆正在我们身边悄悄发芽——私立图书馆。越来越多的私立图书馆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一些海归也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

  

  “开办一个公益性质的图书馆”

  沈阳市城外墙水图书室(原名奉天城外公益图书馆)是由姜博和潘赫两个海归与夏博阳、邹雪晴等几个热爱阅读的学子一起创办的。现今图书室藏书约1万本,书籍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学科涉及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涵盖英法汉3种语言。

  图书室陈设简单,屋内墙壁被改成书架,墙角有饮水机,一张桌子上摆着音响,地面上放着一堆塑料凳子,人们看书看累了还能打开音响听听音乐,格外惬意。“开办一个公益性质的图书馆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帮助大家养成阅读习惯,并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专业性强的珍贵书籍。我们还免费为读者提供画展、文化讲座等文化公益活动。”姜博说。

  像沈阳市城外墙水图书室这样的海归图书馆还有很多。皮卡书屋是由胡碧榕、王奕、罗鸣和宁爱东4位海归妈妈于2006年创办的,至今已有10年之久。皮卡书屋藏书量多达10万余册,中英文图书各占一半。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随意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妈妈们也能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

  创办人之一的王奕回忆说:“当时,我和朋友们回到北京,发现北京的物质发达程度不亚于国外的城市,但适合儿童的图书却不是很丰富。在美国,社区性质的图书馆很多,开车大约十几分钟就能碰到一个,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平时去社区图书馆看书、借书、查资料。可当时北京的几家公立图书馆较远,而且少儿图书的种类很少,英文原版图书就更少见了。作为社区图书馆的受益者,我们产生这样一个想法,在中国建立公益性社区少儿中英文图书馆,为孩子们带来以快乐读书、文化交流和社区建设为中心的活动和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们形成阅读习惯,开阔视野,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

  “资金不足是经营的最大困难”

  创办之初,为了解决场地和书籍的问题,姜博贡献出自己的房子,潘赫把近4000本藏书全部捐献了出来。姜博说:“我们的起动资金几乎为零。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想做一家国内一流的学术型私人图书馆,但是资金不足是我们经营的最大难题。图书室的水电费、采暖费,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姜博表示,举办公益活动、更新藏书等方面,有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

  从英国留学归国的韩琳琳也有相似经历,她于2013年在大连开办了回声图书馆。开办图书馆的起始资金来源于她2008年开办回声书店至今的盈利。回声图书馆采用正常的会员借阅制,需要缴纳年费。在图书馆内分为阅读区和咖啡餐饮区,阅读区阅读免费,咖啡餐饮区是消费区,采用普通咖啡店的经营方式。

  回忆起创办图书馆初期的窘境,她淡然地说:“困难太多,但是都可以克服,所以也不算是困难。”对于回声图书馆的现状,她表示:“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目前还享受着免租政策,但是免租期结束后可能会面临停业的局面。”

  仍在摸索中前进

  包括海归图书馆在内的许多私立图书馆,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并不明朗,还在摸索中前行。为了让图书馆更好地经营下去,海归图书馆等私立图书馆在不停地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如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各类活动,获取活动经费和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或与政府机构合作,寻求书籍捐赠或者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

  回声图书馆选择了扩大自身功能,以咖啡和餐饮部分的盈利补贴图书馆,以不断地提升图书馆的使用率和书籍更新速度。

  皮卡书屋在人性化服务的同时还选择了专业化服务——专做儿童中英文图书馆。他们引进国外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开展亲子活动。“中英文阅读”的明确定位让皮卡书屋的服务更细化更精准,准确地抓住了孩子和家长的需求,至今已在北京开办了4家分馆,在上海开办了1家分馆,并即将迎来北京第5家分馆的开业。

海归图书馆何去何从?
海归图书馆亟待援手(创事记)
海归还要加把劲
创业试试“抱团取暖”
做事不先求回报
责编:齐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