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国子监大街的一处院子口门匾“聖人鄰里”被误写成“聖人鄰裡”,并且就这样挂了近10年。该院毗邻孔庙和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而让“错别字门匾”悬挂在门口这么久,难免显得尴尬。商业广告、旅游标识、交通标识等也是容易产生错别字的地方。近些年来,错别字频繁出现于市面,人们甚至变得见怪不怪了。
那么,如何纠正越发“疯狂”的错别字呢?
科技与错别字的是非纠葛
“提纲”写成“题纲”,“国籍”写成“国藉”,“擅长”写成“善长”……使用率较高的词语,书写的正确率又如何呢?在某届央视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场外的成年人与场内学生同步书写一个字,结果显示,“袒露”的书写正确率为13%、“揣摩”为19%……
网络化带来的便捷体验、视觉化带来的快感享受都在冲击着书写体系;打字、复印慢慢成为人们与文字接触的媒介;音视频、动漫画诱导人们养成“快餐式”阅读习惯。“提笔忘字”渐渐成为年轻人的“标签”。
“一般的理解是,‘时代科技的进步’与‘错别字的滋生’成正比关系,但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更复杂。‘别字’本身也是一个正确的汉字,只是由于形似、声似或其他相关关系而用错了地方;而‘错字’实际上不是字,比如在笔划上或‘过’或‘不及’。手写时代,‘错字’不会比‘别字’少;而在键盘打字为主的今天,‘错字’基本上不存在了,想打也打不出来。因此,‘错别字’这个概念其实发生了偏移,几乎单指‘别字’了。而单音节和多音节词中出现‘别字’的可能性也很不同,前者容易出现‘别字’,例如你经常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各种论坛里面看到‘再’写作‘在’、‘得’写作‘的’等。而难度比较高的字,例如‘褴褛’‘康乃馨’‘雷霆万钧’等,错误率反而降低了。有的是人工打字在无意间打出别字;有的是因汉字知识薄弱打出别字;还有的是故意用别字达到某种特殊效果,例如遍布街巷的广告牌上,许多广告语都用成语,并故意在成语中嵌有错别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如是说。
商业行为兼顾社会效益
街头路边各种招牌、广告上不规范用字现象普遍存在。如“副食”写成“付食”“快餐店”写成“快歺店”,“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装潢”写成“装璜”,“家具”写成“家俱”,“洗剪吹”写成“冼剪吹”,等等。对于这些“错别字”的解释,商家说有的是为了标新立异,吸引顾客眼球而故意为之,有的则根本不知道自己写了错字。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曾发起专门的治理广告、路牌错别字的活动,收效明显。可惜的是,没有持续地做好这项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语言学教授李明洁认为,街道标识和广告语是不同性质的语言应用行为。前者是市政设施,属于政府行为,错别字是完全不能允许的。但是广告语(包括店招)属于语言创造性的应用范畴,应该允许一些除了规范用字用词之外的用法,比如繁体字乃至故意使用别字包括符号,比如蚊香广告中用“默默无‘蚊’的奉献”,就很好记好懂;某品牌“优の良品”中使用日语“の”也达到了其所希望的商业目的,这些都是需要特殊对待的。
但是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将“错别字”置于公共场所导致的结果都是传播了“错别字”,扩大了“错别字”的接收群体。因此,我们鼓励商家挖掘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语言创造性应用”,给自己的创意错别字加个警示性的“引号”。这既显露自己的创意,又表明对汉语汉字的尊重。
纠正错别字同向不同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尤其注意不能写错别字。教师是一个占据一定权威位置的职业,学生是被传播对象。如果我出现了错别字,又无人指出,则会使学生受到误导,甚至还可能延伸误导到其他人。”烟台大学教师耿晓雷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完全避免错别字,纠正错别字也有不一样的标准。唐正大认为,故意错用的行为不会动摇标准,也不会动摇正确的语言文字的核心功能和形式。大量的文书、论文、工作邮件都是由准确的文字记录书写的,只是在一些口语性较强、生活性较强的语域,故意错用汉字的现象才比较多。因此,分清楚语域,是任何一个语言产出者和消费者的第一个责任。在基础教育、社会宣传等领域,就必须也有责任尊重并熟稔汉语言文字及其深厚知识;而一些娱乐活动中错用汉字,出现错别字则相对是在一个受控制的范围内。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文化、政治、经济等遗产的继承,生产和生活等经验的传播,主要依靠文字。重视错别字问题,及时纠正错别字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体现,也是对本语言文字的尊重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