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13日 星期三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以“质量”打造特区发展新优势

李瑞琦 李译闻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13日   第 07 版)

  深圳“市民中心”景观

  工人在比亚迪总部检查装配完毕的比亚迪e6电动车。
  毛思倩摄(新华社发)

  第十一届中国(深圳)文博会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时,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建设质量强国”。而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早在2010年便在“深圳速度”的基础上提出“深圳质量”发展要求。

       

  探索“质量型发展”新路

  “深圳质量”是特区新时期的主动选择。改革开放前30年,深圳以25.8%的GDP年均增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也较早地遇到持续高速发展带来的矛盾和问题。面对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情况下产业升级转型的挑战,面对长期存在的城中村改造难题,面对一个个关乎特区增创新优势、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乎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瓶颈,深圳市委、市政府见招拆招,在201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中创造性地提出“深圳质量”新理念,开始探索出一条从“比速度、比规模”,到“比质量、比效益、比结构、比可持续”的“质量型发展”新路子。

  从首次明确提出“深圳质量”理念,到把“有质量地稳定增长,可持续地全面发展”确定为“深圳质量”的总要求,再到逐步形成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的推进路线,深圳花了5年时间。5年来,质量理念转化为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用“深圳标准”提升质量

  如何把“深圳质量”落到实处?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大标准”的概念。201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深圳标准”,铸造“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2014年底,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深圳经济特区标准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深圳标准”建设纳入法律范畴,成为深圳发展的大战略。2015年,市政府以1号文发布《关于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及行动计划,提出一条标准先行、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低碳的质量型发展新路。深圳将标准建设作为“深圳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标准”将“质量”量化、规范,以“高标准”来实现“高质量”。

  “深圳标准”贯穿于特区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是政府、社会团体、产业联盟和企业制定的有关经济、社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以及政府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先进标准及规范的集合:经济方面,要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质量型、创新型、知识型经济标准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社会民生领域,要形成以民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先进标准体系,民生保障、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绿色低碳宜居的生态发展标准体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城市绿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等。

  5年来,“深圳标准”建设逐年跃升:一是深圳瞄准国际一流,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一些领域的“深圳标准”正一步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标准。5年间,深圳全市研制国际国内标准累计总数从1609项增长为3692项,增幅129.46%,其中国际标准累计数从366项增长为973项,增长了1.66倍,国内标准累计数从1267项增长为2719项,增长了1.15倍。二是与国际标准组织合作越来越多,如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标准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方面开展合作,与BSI(英国标准协会)在低碳排放方面展开合作,引进BSI产品碳足迹方法标准体系等。三是“深圳标准”与市场结合更紧密。全市已在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领域培育组建13家标准联盟,推动发布129项联盟标准;备案联盟标准138项,联盟标准研制数从2009年的2项增长到2014年的135项,增长66.5倍。

  “深圳质量”建设显成效

  最近发布的《深圳市质量发展报告(2015)》用详尽的数据,从经济效益、社会民生、生态环境、文化事业等方面将5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5年来,深圳经济质量型增长特征日益凸显。一是增速稳,GDP实际增速保持在10%左右,人均GDP居内地副省级城市首位;二是效益好,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均实现翻番;三是效率高,每平方公里产出GDP增长了92.5%;四是协调性强,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社会进出口总额均实现80%以上的增长率。经济的质量型增长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5年来,深圳创新优势更加明显,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3800件增加到11639件,占全国比重48.5%,连续11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创新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端化,企业优质化等提供了智力上和观念上的保障。例如,3月29日,华为即凭借“以客户为中心的华为质量管理模式”,获得中国质量领域最高政府性荣誉——“中国质量奖”,并位列该奖项制造领域第一名。

  深圳的文化建设不仅为构筑特区发展新优势提供文化上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其本身更是“深圳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这5年,深圳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有长足发展。“深圳十大观念”开启全国以观念解读城市发展的先河,在全国掀起一股观念文化潮;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深圳在传统社科资源相对缺乏的不利条件下,创造性提出建设“深圳学派”;深圳的城市阅读现象受到世界关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的原创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走向世界,影响广泛。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在这5年增长1.7倍,占全市GDP比重达到9.7%,产业投入产出比达到39.29%,位居全国之首,核心文化产品出品占全国1/6强。深圳文博会、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交所、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都成为国家平台。2015年以来,深圳又启动了“文化创新发展2020”战略,全面提升文化发展质量。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深圳的义工服务一直是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优良社会风尚和质量型民生建设的一处缩影。深圳仅社区服务中心总数就达647个,专业社工达7070人,注册志愿者达到105万,基层自治能力显著增强,深圳罗湖区、坪山新区成为全国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5年来,深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到2.89万元,增幅34.42%;民生保障能力增强,全市各险种参保总人数增长58%;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普惠性幼儿园基本覆盖每个有条件的社区。

  深南大道,一条葱郁美丽的森林带;红树林生态公园,百鸟争鸣;苍翠的梧桐山和莲花山,美到让深圳人心醉和自豪……特区在越来越富的同时,也越来越美。深圳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处于最好水平,2015年成为唯一进入“全国空气质量十佳”的特大城市。

以“质量”打造特区发展新优势
兰梅印丹心 劲笔咏时代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