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

互联网助力国学传播

韩 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09日   第 11 版)

  “互联网+国学”的传播方式既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大众文化需求的产物。对这一文化现象我想还是主要从正面来看待和评价。

  目前,多种互联网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传播国学的重要途径,这些新平台能够以弘扬国学为宗旨,集学术性、普及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内容打破现有教育体制文史哲等专业划分,回归传统经史子集的典籍分类,或儒释道诸子百家的学派划分,面向所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网友,成为展现国学研究交流普及成果的公共平台,也是大众亲近国学、汲取智慧的公共平台,在社会上起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互联网+国学”的传播方式与课堂讲授最大的不同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讲解、听课都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地点,可以为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内容丰富多彩、文字音频影像等形式多样的国学食粮,让高深的学术走入寻常百姓家,满足人民大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不可讳言的是,现在国学热以及“互联网+国学”的传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网络平台搭建者的自身国学素养不够、对学界研究情况了解不够,在国学内容的选择和学术深度的把握上也存在许多问题,造成内容庞杂、主题不明、思想混乱,让人们无所适从。特别是部分媒体和网站对收视率的追求,盲目追星(学术明星),追求轰动效应、戏说历史、娱乐大众。还有的网络平台使国学传播出现碎片化、肤浅化、快餐化的问题,导致国学原本的体系得不到展示,对人生的深刻挖掘、思考没法进行,对人们的人性、情感、灵魂深处的触动不大。

  互联网时代,国学应当如何传承?首先,对国学体系要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要通过互联网来展示这种体系性;第二,国学是有道、有术的道术之学。所谓道,即是指文化精神。国学的核心精神是人文理性精神,要以互联网来体现这种内在精神;第三,网络上单个的国学传播虽然是碎片,但制作者要使这一片片碎片之间有内在联系,让读者学习以后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第四,互联网平台要与正规的科研机构、严谨的专家学者联系,以严肃的、负责任的态度建设网络传播平台,把货真价实、健康有益的国学传播给大众;第五,要有现实关怀,国学本来是经世致用之学,小到个人日常生活,大到国家政治、世界形势,由国学提供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人生和社会政治问题,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当国学遇上“互联网+”(“互联网+传统文化”系列报道之①)
互联网助力国学传播
立志之始 在脱习气(中华家训·励志)
廖惠林 愿沐葵风逐新夏(传承人)
责编:刘 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