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宝藏

——走进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

高世华 张建军 王焕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09日   第 08 版)

  天水伏羲庙

  彩陶厅

  瓷器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聆听着天水市博物馆讲解员生动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诗经·国风·秦风》中描绘的这迷人风光就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

  天水,古称上邽、成纪、秦州,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渭河中上游。这里气候温和,景色秀美,民风纯朴,物华天宝,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到:“甘肃人说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60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8000多年的人类早期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的故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秦人早期都城地,是中国最早设置县制的地方;是三国时期魏蜀相争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丝绸之路的东端重镇。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文化和隋唐丝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古代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来到天水市博物馆,走进天水历史文化的殿堂,一起去探寻天水8000年的灿烂文明。

  

  羲皇故里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的诞生地,素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之称。有关伏羲的记载,先秦典籍及以后历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总结各种古籍作补《史记》之《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画了伏羲的事迹、功绩: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始画八卦,以畋以渔;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伏羲用文明之火引导人们走出了蒙昧混沌时代,肇启了中华文明。

  很早以来,天水人民就在天水及其周边地区兴建了三皇庙、伏羲祠、太昊宫、伏羲庙,以纪念伏羲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现存明代成化年间的天水伏羲庙,是目前海内外保存最完整、建造时代最早、规模最宏大的祭祀伏羲氏的宗庙建筑群。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文化和共同文化信仰。伏羲文化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和合共生、生生不息的价值思想,成为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天水现在每年举办三次规模较大的祭祀伏羲的活动,即春、秋两祭以民间组织祭祀的活动和每年6月22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公祭伏羲大典活动。天水伏羲庙目前已成为研究和展示伏羲文化、八卦易学文化、龙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文明曙光

  天水境内的大地湾遗址,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总面积32万平方米。分为5个文化期:最早距今83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延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中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史前刻画符号,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文化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对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陇东地区古代文化的考古编年和文化序列,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嬴秦故园

  天水是秦人和秦文化的发源地。据《史记》记载,至迟在商后期,秦先祖中潏已在西戎地区为商保疆,史称“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叶,嬴秦首领大骆庶子——非子,以善于养马著称。周孝王便召非子到“汧渭之间”为王室牧马。非子因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在秦建邑,史称“秦邑”(今天水清水、张家川一带)。公元前842年,西戎攻灭西垂地区(今礼县以东、西和以北)大骆之族。周宣王命秦仲征伐西戎。后秦仲败死。宣王又命秦仲之子庄公等兄弟五人,与兵七千,攻伐西戎。庄公破西戎后,宣王将其先辈占有的西犬丘赐予庄公,封庄公为西垂大夫。从此,陇上秦域连成一片,庄公也将都邑移至西垂。公元前771年,西戎伐周,西周覆灭。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西之地为秦地,史称“襄公始国”。

  在历经8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秦人东进西伐,封侯建国,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集权国家——秦国。在征伐的过程中,秦人广收博采商周文化,形成了先秦早期文化。天水甘谷毛家坪遗址、麦积董家坪遗址、牧马滩战国墓地、清水“秦亭”、李崖遗址和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葬群以及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墓葬群等基本反映了天水先秦文化的脉络。

  丝路重镇

  东汉时期,天水成为陇上政治经济中心,有“得陇望蜀”之说。三国时期,天水是魏蜀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元228年,诸葛亮首出祁山北伐,占据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后因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而逼迫退守汉中。公元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用“木牛”运粮,占领天水等地,蜀军粮尽而退兵。两次北伐在天水发生了“失街亭斩马谡”木门道“射张郃”“空城计”“天水关收姜维”等著名战役,也涌现出了姜维、庞德和薛夏、杨阜等天水名将和儒士。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围绕争夺天水,形成了许多三国时期著名的战争与战场和军垦经济等,构成了天水丰富的三国古战场文化。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文化开始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天水位居丝绸之路要道,是西域与中原相通的重要关隘,也是佛教东传的盛地。一大批高僧经停天水,译经传教,开窟造像。最早于十六国时期开凿了麦积山石窟,随后主要沿渭河流域相继开凿了仙人崖,甘谷大像山、华盖寺,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等石窟,形成了闻名中外的百里石窟走廊。其中,麦积山石窟现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造像7000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天水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和进入西域的东大门,成为中西经济贸易和文化融合的主要纽带,南来北往、东西穿梭的商贾络绎不绝,粟特贵族商人集聚天水一带,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天水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就反映了这一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场景。

  天水市博物馆以精湛的陈列、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向人们展示中华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永久魅力。

  (本版图片均由天水市博物馆提供)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宝藏
馆藏精品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