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细微之处见成效

——成都“精准扶贫”带领村民奔小康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06日   第 05 版)

  图为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一角。
  资料图片

  图为成都农民通过考试取得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
  资料图片

  图为成都市民到郊区观赏油菜花的场景,通过农家乐项目脱贫致富是成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
  资料图片

  图为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的新居。
  资料图片

  走进成都崇州市稻香旅游环线上的白头镇五星村8组B区的居民新村,一排排白墙黑瓦水墨风的建筑错落有致,墙边草木点缀着青瓦,疏密相间,让人瞬时心生幽静安闲之感。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百亩盛开的油菜花田。

  “从来没想到,可以住到这么好的房子。”在村主任孙献忠的带领下,记者发现这里的每一户村民都居住在240平方米以上的新居里,楼房共两层,门口还带小花园。孙献忠介绍,2013年6月启动新村建设以来,全村751户、2825人参加新村建设,规划了3个新村点位,采用川西民居风格,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包括水、电、气、路、绿化、健身广场、民俗广场等)。目前,新村主体、风貌工程已完工。

  仅仅在两年多前,这个村的农民收入还处于市级贫困线以下。

  这是成都市精准扶贫取得成效的一个真实写照。近年来,成都市创新体制机制,将“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以高标准精准扶贫帮助城乡贫困群众“挪穷窝”、“换新颜”,以真情真心支援带动民族地区和周边市州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新型合作社让农民变股东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4年前的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4年后,村民搬进了崭新小楼,人均纯收入由4800元增加到1.55万元。

  记者这次到五星村时,刚好看到了村里股份制合作社的分红大会。去年全村股民收益率都在10%以上,农户脸上都展现出喜悦之情。

  在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五星村成功引进了“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了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了产业转型。项目的进入,也促进了当地不少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劳务收入大幅提高。

  通过成立“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了全村入社面积1100余亩,耕地规模经营率达100%,农民组织化程度达90%;建成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高端草莓种植基地200亩、稻田养蟹养鱼示范基地100亩、种养循环示范场1个、智能化育秧中心1个、粮食烘储中心1个。合作社以优质粮油为主要产业,大力发展认养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创意农业,并成功打造了“五星品牌”这一特色农产品品牌。

  崇州市农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崇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已有1400多人。在这些农业CEO身后,则是活跃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成都已涌现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76家、农民合作社6190家、家庭农场2143家。

  强势崛起的一代“农场主”正以其锐意实践,不断刷新“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形象。怀着“希望家人有安全健康食物”的初心,2014年,“80后”王亚鹏结束军旅生涯,回到老家崇州市羊马镇,流转了50多亩地,办起自在农场。王亚鹏说,种地的肥料用农家肥或秸秆等堆积发酵,除草用人工,除虫用辣椒水。由于担心隔壁农田喷洒的农药飘过来,他还将农场30余亩土地围起栅栏并留出隔离带。“现在我为成都两家超市供应有机蔬菜,只要符合检测标准,产多少他们收多少。”

  因地制宜选择项目保收益

  农村扶贫,最终极的目标是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农村要发展,产业是支撑。

  在扎实推进“10个粮经产业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等“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成都支持相对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形成了一批效益高、带动性强的优势特色产业。

  在采访过程中,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创办“粮食银行”的情况。这些“粮食银行”的功能就是把农民自己家的粮油存放在这里,店里记录下存放时的市场价格。当农民需要再取回这些粮油时,根据取回时的市场价格和存放时的市场价格综合判断该返还农民多少粮油,其原则是保证农民“只赚不亏”。当然,农民也可以把存放的粮油折成钱,换回其他种类的粮油产品,同样是保证其存放的粮油在这里“只涨不跌”。

  在五星村的一间“粮食银行”里,记者看到各种包装精美的大米、食用油、有机杂粮等。据该村的村长介绍,现在该村的农民家里再也不用储存大批吃用东西了,而且还“只涨不跌”,何乐而不为呢!

  按照计划,成都市两年内将新建农村新型社区具有“粮食银行”功能的日用品直营店50个。

  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粮食烘储中心,是崇州市率先启动建设的粮食烘储示范点,该项目预计投资510万元,占地3亩,烘干能力每日200吨,同时还将建设储藏能力达2000吨的粮仓一个。

  不少人在收割季节去郊区时都会发现,许多农民把刚刚收割的稻谷都晒在马路上,想让粮食趁晴天快快晒干,免受损失。崇州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烘储中心有并联式烘储设备等各种配套设施,农民只需把刚收割的粮食送到烘干中心的机器里,最多几个小时就能变成干燥可储存的粮食了。另外一大特点是这些烘干机器用秸秆做燃料,烘干粮食的同时解决了秸秆利用难题。

  崇州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心还在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后可解决合作社4000亩粮油的产后储存,1万亩粮油的烘干问题,每亩可节约粮食成本约20元。

  在成都都江堰市向峨乡蒲张路上,记者常常看到“美一天家庭农场”字样的小型送货车往返穿梭,它们将刚刚采摘的新鲜蔬菜送到每一个订户家中。

  蒲张路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都江堰旅游环线。由于灾后重建集中居住的缘故,向峨乡石碑村位于高山上的耕地距离集中居住区太远,逐渐被撂荒。2013年春天,电商专业毕业、自主创业的“90后”女大学生王珊看中了这块高山宝地。

  很快,她找到村上,流转了204亩土地,注册成立美一天家庭农场。百余亩蔬菜、50头粮食猪、300只跑山鸡,“美一天”看上去很简单,但也不简单。走进农场,太阳能供电的鸡舍和猪圈建在农场制高点,旁边是山坪塘和储肥池,通过管道延伸,可喂畜禽可灌菜地,农家肥直接还田,百余亩蔬菜采收后的残渣用来喂50头粮食猪、300只跑山鸡,充分实现了农场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更不简单的是王珊的销售理念。她和家人准备把全程可追溯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搬上网,打造全电商农场。现在她已经把蔬菜种植、禽畜养殖场景全部拍照,放到自己的网店上,透明的生产过程受到网友追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已经写入成都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们正在打造遍布每一个村的电商平台,让城乡产品自由流动。”成都市农委扶贫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载体

  家住蒲江县石燕村的刘叔,只要提起樱桃就会笑得合不拢嘴。2013年,在村镇的帮助下,他把自家原来种的柑橘树全部换成了樱桃树。种下4亩樱桃的刘叔,一直在计算未来收益:一株丰产可收30斤樱桃,一亩50株樱桃树,这几年樱桃的保守价格15元一斤,亩产效益一两万元是可期的。

  和刘叔一样,石燕村的很多村民都把自家的其他果树换成了樱桃树,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增加种植樱桃树。可以预见,明年春天这里漫山遍野将盛开樱桃花。目前,石燕村规划的“千亩樱桃园”第一阶段已完成,种植区域内还修建了休闲观光步道,路旁种植了桂花和樱花,为今后发展赏花等休闲体验乡村游打下基础。

  在成都农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新村+产业,就等于脱贫。” 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要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科学制定贫困村的新村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要培育粮油、茶叶、药材、果蔬、水产等特色“天府农产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从为贫困村“输血”到“造血”,凸显了成都市扶贫政策的变化。

  10000元,是成都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划定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扶贫标准线。今年起,低于这条线的村落挨个排座次,最后100名,将被列为“相对贫困村”。

  这条标准线,并不低。面对四川省省会、首位城市成都需不需要扶贫、应该怎样扶贫的疑问,去年8月10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要求成都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减少相对贫困,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高位求进的新阶段。

  从扶贫的任务来看,成都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转为“减少相对贫困”。

  “两至三年进行一次排位,总有排在后面的,这是一种滚动式的动态扶贫。”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解读,按照成都“更高标准”的思路,扶贫并不是要“图温饱”,而是要“图发展”,实现均衡发展。

  减少农村相对贫困,成都市的帮扶标准在不断提高。今年启动的新一轮扶贫开发,将按照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0000元的标准,倒排100个相对贫困村;按照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本区(市)县同期水平50%的标准,确定10000户相对贫困户,“这就是成都市的百村万户帮扶行动。”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的扶贫开发,成都在2015年底已经全面完成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让100个相对贫困村甩掉“穷帽子”。按照计划,2017年,成都市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借鉴上海、广州等经济相对发达城市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研究提出我市下阶段(2016-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扎实抓好相对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和精准减贫工作。”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细微之处见成效
帮扶藏区彰显城市责任
责编:柴逸扉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