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31日 星期四

台山侨墟:

见证昔日商业繁华(历史掌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31日   第 12 版)

  图为广东台山市侨墟街景。
  (来源:中国网)

  早在1771年,广东台山人就下南洋谋生。侨墟是上世纪初台山华侨回乡建造的。台山的侨墟,既有本地农村传统墟日集市的作用,又有对外通商的港口功能。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侨眷移居海外,老墟商贸逐渐清冷,墟日功能逐渐消失。这些被遗弃的建筑因为少了人间烟火,大都被无形的岁月侵蚀得筋骨外露。如今的台山侨墟,对于一些居民而言,只是一个能养家糊口的小景点,热闹的时候一天可以赚上几百块钱。

  然而,镜头倒回1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超级市场”。日落时,一艘艘船只靠近临水而建的墟市,使这里成为广州、香港等地货物运输的集散地,古老的丝绸、现代的“五金”等物资在这里聚集,走向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清晨,镇上的人们则在墟街上的银楼前排队,等候兑取侨商从海外雪片般寄来的汇票。而这些激动人心时刻的见证者,就是今天默默耸立于汀江墟的旧式商楼:德信联、益信联、荣兴堂……

  汀江墟建于1923年,占地80亩,为当地梅、王、曹、江等十多姓华侨侨眷创建,青砖墙,硬山顶,女儿墙构图丰富多彩。整体造型成回字形,中间广场达5960平方米,初时由104幢两三层柱廊骑楼组成,现存87幢,门皆开向广场,看上去宛如中国传统院落。

  它的建立,是新式墟镇挑战旧式墟镇获得成功的范例。在此之前的台山墟镇,都由一姓操纵墟政管理和商业活动,排挤异姓商户的潜规则随处可见。以端芬大姓梅姓为首的异姓商户筹建的汀江墟,采用欧洲集市广场的结构模式,骑楼商铺为坐商,流动小贩指定在广场四周街道。同时墟市实行西方股份制管理方式,以“改良市政,自由营业”为宗旨,大到墟政决策、公款使用、铺地分配、经营范围,小至摊贩位置、卫生环境,都做到有章可循。汀江墟的先进与前卫,令八方青睐,商人给了它一个更亲近的名字,梅家大院。

  (编辑:赵家坤 来源:中国网)

商论语丝
望得越远,离成功越近(商界传奇)
打造零碳香港的绿色建筑师(人物链接)
见证昔日商业繁华(历史掌故)
商机商讯
责编:严 瑜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