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有哪些“干货”?未来如何落实?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刮骨疗伤”先治理学会
此次《方案》的出台,直指科协系统不同程度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倾向,以及与科技工作者联系不紧、不亲问题。据介绍,中国科协系统目前共有200多个全国学会和地方学会,全国科技工作者达7000多万人。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所属学会这个“牛鼻子”,突出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这个重点。
《方案》强调,将接受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科协和高校科协作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支持所属学会重点发展个人会员,鼓励单位会员中的科技工作者以个人身份加入学会。同时,设立规模适中的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权责明晰的监事会、实体化的秘书处,强化学会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提出,科协领导机构要提高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的比例,科协全委会委员来自基层一线的比例要达到七成左右,常委会中来自基层一线的委员要达到75%左右;同时注重吸收新经济组织、新型研发机构等的代表人物,减少领导干部占比。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说,改革具体落实方案已经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已经选择了约50个全国学会进行改革试点,并在中央第一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再选择3—5个地方科协进行先行先试。这将是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刮骨疗伤’。”
鼓励成立学会联合体
《方案》提出,鼓励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成立学会联合体,推动面向大学科领域或全产业链的学会集群发展,增强学术影响力,形成工作合力。专家对此表示,科研活动中,学术组织承担重任是科技发达国家的通行经验,英国皇家学会、德国马普学会等在推动相关领域科研和创新上的作用比政府大得多。
“联合体是个更大的交流平台,在综合利用资源、第三方评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国际交流方面,能发挥单个学会发挥不了的作用。”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秘书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陈晔光教授说,去年,生命科学领域的18个学会共同成立了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目前,中国科协正积极稳妥推进学会联合体建设。预计到2020年,将在生命科学、清洁能源、军民融合、信息科技等领域建成10个学会联合体。
引导学会资源服务“双创”
《方案》提出,为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模式,联合科协系统力量加快建设“双创”服务云,建立互联互通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同时,重组成立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全国“双创”服务中心、农村技术服务中心等。
“英国经济和美国经济在不同历史时空的腾飞,都源于草根阶层的创新。我认为,科协带领学会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际上也是要面向基层。大众创新燎原之火,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产生巨大力量。”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表示,学会的优势在于汇聚了多学科、产学研不同环节的科研人员,能够精确助力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科协将支持学会和地方科协积极参与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引导学会创新资源融入产业链,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王春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