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风光无限好

叶晓楠 陈雯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26日   第 08 版)

  中国农业博物馆鸟瞰

  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国家级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自1986年9月13日开始,记载着我国从古至今农业历史和文化的馆内藏品,面向国内外宾客开放。

  “品”味独特  中西合璧

  中国农业博物馆的馆舍是1959年建成的,属于全国农业展览馆建筑群的一部分。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建筑风格均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亲自审定。

  博物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其建筑群由10座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单体展馆组成,成“品”字型排列。

  进入朝西的大门,站在空旷的中心广场上,向东望去,中心位置的1号馆,立于馆区正面的主轴线上。其北南两侧为2、3号馆。三馆一字排开,远看似浑然一体,苍劲的米黄色主色调更显庄重。

  绕过三馆,三湖相连,4、5号馆坐落一北一南,分别位于2、3号馆的东侧,两馆皆为东西走向,共同构成环抱湖滨之势。

  向4号馆的北侧望去,是北部广场,北部广场的东北为6号馆。与北部广场对应的南部,也就是5号馆的南侧,为南部广场。南部广场的东南处为7号馆,4号馆与5号馆、6号馆与7号馆两相对称。东面林荫大道的尽头,为带有圆形折板屋顶的建筑群即8、9、10号馆,位于馆区南侧后方。展馆之间由长廊、方亭或柱廊连接,长廊两侧栽植了各种花草树木。

  整体建筑以中国建筑传统风格为主调,应用琉璃瓦屋顶、重檐、亭台、楼阁、柱廊、栏杆等宫殿式、园林式处理手法,巧妙地融中国传统、西洋古典与现代艺术形式于一体。

  承载历史  博大精深

  馆内现保存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6万件,种类丰富多样。这些藏品见证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使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不由自主地跟随“农业”一起遥想历史。

  目前的陈列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室外展园三部分构成。

  其中,既是基本陈列又是核心陈列的《中华农业文明陈列》,在2号馆和4号馆展出。馆中最为独特的是展示了古代农业的“四大发明”,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勾勒出农业的发展进程。

  专题陈列分布在10、9、8、7号馆中。命名为“彩陶中的远古农业”的10号馆,收藏了甘肃、青海等地出土的彩陶200余件,展示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9号馆的《中国传统农具》,通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脱粒、加工、称量9个单元,完备地呈现了农业生产的各道工序;名为《中国土壤标本》的8号馆里,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土壤上种植着相对应的典型代表农作物,展示了数十种我国的主要土壤信息。

  工作人员介绍说,在7号馆《青少年农业科普馆》中,为了更好地让青少年们学习到农业科技方面的知识,还采用了声、光、电等一系列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展示。

  被列为稀有濒危植物的杜仲树,就生长在室外展园里。不仅如此,素有“木王”之称的楸树,傲然挺立在湖滨路上。室外展园被称为“立体的农业百科书”,划分为古代传统农事园和现代科学农事园两部分,以农耕文化为主线,种植着种类多样的大小植物,讲述着农业的另一番故事。

  农业风采  驰名中外

  自1986年9月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外游客百万人次,30年间接待的游客已达上千万人次。

  “我们已经与韩国、日本、埃及、智利以及欧美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业务交流,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我们还时不时举办大型展览,每逢开放大型展览时,不要说游客,讲解员的人数就能达到上千人,那个场面可不是仅仅用壮观所能形容的。”博物馆外联部主任唐志强笑着介绍说,“我们还经常举办具有农博特色的社会活动,主要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一些社会教育性的活动。”

  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博物馆已举办了21届夏令营活动,参加过的中小学生有2万余人。除此之外,每年还举办各式各样的主题宣传活动,例如“种子达人”“走进科普的春天”“送科技下乡”“探求农业知识体验劳动快乐”等,让人们记住为生命提供营养能量的农业。

奇幻壮丽 丰富多彩
农业风光无限好
古代楚国文物大展亮相云南省博物馆(文化快递)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