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

汉语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凌 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26日   第 05 版)

  图片来源:百度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日前表示,中国对澳大利亚经济影响大,澳急需汉语人才,但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培养却明显不足,应该好好审视中文人才的培养问题。在今年的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分赛区比赛中,诞生了一批“冠军选手”,这些汉语人才引起多方关注,也成为中外交流领域的“香馍馍”。

  说到汉语人才,生下来就说汉语的中国人无疑具有先天优势。但专家指出,仅会说汉语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对于国人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汉语人才呢?

  中文好  外文同样要优秀

  要符合汉语人才的标准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注重汉语学习就可以了。汉语人才既要有相当程度的中文水平,也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从3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组织实施的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项目发布的数据来看,在两个负向指标的评价分数上,30%多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思维逻辑难懂,有近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难懂。2016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外派教师招聘简章中明确要求,招聘的教师“需能熟练使用申请赴任国语言或英语”。

  在猎聘网等求职网站上,“能掌握高水准外语”这样的招聘条件也屡见不鲜。

  不久前刚刚参加完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大四学生雷天戈说:“中外交流肯定需要中外文兼通的人才。我的专业可以说是‘半英语专业’,英语是与外国人交流、了解外国文化的媒介,更是我毕业后找工作的资本,所以必须过硬。”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在全球“汉语热”发酵的当下,同时掌握中文和外语、两条腿走路的人才,脚下的路才会更广阔,也才会走得更远。

  中国通  外面的世界也要懂

  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中文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我觉得作为汉语人才不仅要中文棒,也要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能脱口而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汉语人才。”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毋梅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在自己不了解中外文化的情况下教授外国人中文,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师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如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中国人对待表扬的态度、中国人表达礼节的方式等,同时也需要了解外国文化,并认识到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这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对来华留学生开展教学时,要了解外国人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和价值观等,这样才能应对和处理文化上的碰撞。”曾任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留学生汉语系主任的隋艳说。

  活跃在中外教育领域的中国留学生无疑是中外沟通的先锋,也应该成为汉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留学的侯佳文向笔者讲述了他的“对外汉语教学”经历:“我在澳大利亚结识了几个来自韩国、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对中文有很大的兴趣。平时相处时,碰到一些事物,总是问我‘这个用中文怎么说’。我则开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量用他们熟悉的人物或事物进行解释。”

  既熟悉中国文化,也了解外国文化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汉语人才。

  有知识 还要会传播

  有科学实验证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相同事物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了解差异,才能解决由此带来的碰撞和冲突。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闻亭副教授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传播的过程需要考虑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5个要素。汉语知识掌握得好,也只是具备了信息这一要素中关于知识的一小部分,对于汉语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留学生很喜欢问“为什么”。一次和留学生交谈时,他问我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我回答‘喜欢’,他接着问“为什么”,我迟疑了一下,回答说“什么为什么”。其实,他问的“为什么”在汉语中有时有质疑的味道,会让对方觉得有些唐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宽容地看待外国人说中文时所出现的不妥当、不贴切,但是在国际会议、高端对话等正规场合,用语用词上的不恰当会引发歧义,进而使彼此产生距离。

  跨文化传播能力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开展交流活动的能力。对该能力的培养是多领域、多方面的,包含有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内容。我国宋代著名词人陆游有“功夫在诗外”的精辟表述,要成为汉语人才也是这个道理,不能仅仅盯着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汉语人才是当下之需,而怎样培养汉语人才和培养怎样的汉语人才则是当下之题。集中外语言、中外文化历史知识、跨文化传播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语人才,才能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排头兵的重任。

培养汉语人才是时代需要(点点滴滴)
汉语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雪国芬兰的“中国书画热”
感谢
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教中文
我爱汉字
我的一家
责编:刘 菲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