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

月·隐

陈晓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26日   第 03 版)

  张嫈惠(左二)与朋友及自己的两个女儿伍唐维(右一)、伍华维(右二)一起在家中礼拜。
  崔 楠摄

  星和月,穆斯林的符号。一个“隐”字,却超出了简单的诗意,有社会、宗教、人生种种的变迁艰困。一场“月·隐”的小型照片展览刚在台北结束,照片主角是台湾社会不易看到的穆斯林人群,拍摄者是来自北京、在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攻读硕士的崔楠。

  崔楠的指导老师郭力昕教授说:“是来自大陆的同学提醒我们这样一个题材,我们生活在其中,却缺少发现和敏感,台湾的同学应该从流于表面的热闹中看到更深的东西。”

  也许,这才是交流的最大收益点?

  崔楠的照片并不“好看”,因为他诚实纪录生活,而不是创作童话。夹在杂乱建筑中的清真寺、简陋的临时礼拜堂、穆斯林人家并不富裕的家居、被女性内衣广告“入侵”的窗口……没有摆拍,人物也没受镜头的干扰,或麻木、或愉悦、或虔诚,一望而知是生活中的样子。问崔楠怎么做到的?他说:“就是和他们熟悉起来了,他们也熟悉了我的镜头。”崔楠拍了一张女性凌晨3时起床在卧室晨祷的照片,他说:“我知道她每天这样做,问她能不能拍,她同意了,我就那个时候去她家,因为信任,她也不管我,做她的事,我拍我的。”

  非穆斯林的崔楠说他接触的台湾穆斯林大多很和善,也不排斥他的镜头,虽然他们在台湾大多不渲染自己的穆斯林身份。他们只占台湾人口的0.23%,祖辈都是从大陆渡海抵台的,最早可上溯至明末清初,是从泉州和其后追随郑成功抵台的福建穆斯林族群。1949年上万名信奉伊斯兰教的军公教人员抵台,其中包括白崇禧将军。在台穆斯林多属逊尼教派,随着老教胞的凋零,年轻一辈脱教严重。

  崔楠的拍摄地主要是台北和桃园的龙冈清真寺,还有4个穆斯林家庭。他说他的采访对象恪守伊斯兰圣训圣行,但除饮食、礼拜等严守教规外,其余的生活已融入现代社会,女性也不一定戴头巾,也能开车。在崔楠的镜头中,穆斯林学童在校只能吃妈妈带的饭,只能在教室没人时跪地礼拜,开斋节时清真寺容纳不下,穆斯林就跪在草地和未完工的建筑里。台湾没有穆斯林学校,公共空间也没有礼拜室,也很少有经过认证的清真餐厅,不少穆斯林在外只能选择素食。在遍地庙宇、教堂的台湾社会,不同于主流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信众的声势,台湾的穆斯林长期“隐”存,在岁月流转中默默坚守着自己的生活,也是坚守台湾的一段历史、一份文化基因。

台北探访蓝鹊之“家”
黄台之瓜(热词解析)
香港鼓励创客
香港天文台举行开放日
月·隐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