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25日 星期五

神秘的药引子有何奇妙作用?(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王红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25日   第 11 版)

  中学时学过鲁迅文章《药》,其中有老栓以被砍头的革命者的血为药引子为其儿子小栓治疗肺痨的情节。《父亲的病》中也提到怪异的药引子,“蟋蟀一对要原配”、“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经霜三年的甘蔗”。 后来翻阅《红楼梦》,提及宝钗服用冷香丸,遍采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之蕊,尽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时的雨、露、霜、雪为药引。这些奇异的药引子描述,诱发人们无数的好奇。药引子是什么?它在中医范畴里真正作用是什么?

  “药引”一词来源于宋朝。当时和剂局、惠民局等官办药局将中药制作成丸剂等易于携带的成品。遇到病人,结合病人的特点,分别添加适合病人的药物,其中被添加的药物就被视作引经药。宋朝之后,由于历朝并没有将和剂局与惠民局这个制度延续下来,成药就渐渐没有人使用了。明清以来,用药方式已逐渐恢复成了以汤药为主的传统模式,但“药引”这个说法却还是延续了下来,不过概念发生了变化。

  《串雅内编》指出:“外感葱白汤下,内伤米汤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水下,余可类推。”有的甚至一方数引,随证应用,药引子在处方中的作用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也体现了中医文化之博大精深。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即有的医生认为,每方必加一味药引,如没药引此方就没效果。而有人认为,这有点自我私利性,是推卸责任的故弄玄虚。

  现在中医如何应用药引呢? 首先是增强疗效: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用热乎的姜汤送服能增强疏散风邪的作用;或吃完药喝上一碗热稀粥,既暖胃又发汗,都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药汤剂,常放入大枣;产后淤血多,常会用到生化汤或生化丸,最好用红糖送服,以增强补血散寒、祛淤的功效。其次是直达病处:服用治疗肾虚的中药或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最好用淡盐水送服。

  中医认为,盐味咸,可引药入肾,作为药引能帮助药物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在中药汤剂中,还有些特定的“引经药”。如头晕脑涨等头部不适,常用荷叶、菊花;病位在胸部,常用桔梗、瓜蒌;在两侧胁肋常用柴胡、青皮;在腰部常用杜仲、川断;在上肢常用桂枝、桑枝;在下肢常用牛膝、木瓜,都能使药效“瞄准”病变处。此外,药引可以缓解“毒性”:清热解毒药药性寒凉容易伤胃,含贝壳矿石类的中药较难消化,都需要用米汤送服,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顾护胃气。服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药物时,常常用红枣做药引,以缓解毒性。

  药引的种类繁多,但以单味药为多。例如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上焦病变多用;牛膝补肾强筋,引药下行,下焦病证可投;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等,临证验之,多有裨益。

  药引子的选用,主要依据疾病的性质,另外与当地的饮食习性、用药习惯、风土人情等因素亦有关联。其实药引子没那么神秘,它是中医学中独特的配伍形式,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适应病情的需要,以更好发挥临床疗效。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师)

怎样与肝脏做朋友
补充叶酸降风险(医说新语)
八成以上人群患睡眠障碍(健康互联网)
健康资讯
中药美容并非万无一失(美颜新知)
神秘的药引子有何奇妙作用?(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责编:喻京英 邮箱:hwbjk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