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19日 星期六

代表委员等热议海外版扩版

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19日   第 06 版)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杨 钊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创办人 孙浩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常委 潘庆林

  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日报社社长 陆 波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 谢双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教授 孙宝启

  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归侨总会会长 刘艺良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贺州市委书记 赵德明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飞达集团董事长 朱国平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大会指定用报,每天都出现在代表委员的驻地,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下面这组报道反映了部分代表委员的心声。

  

  顺应了海内外读者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多次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和讲学,对这份来自祖国的中文报纸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殊的感情。那时候几乎没有网络和电视,海外版成了我们了解祖国可喜变化的唯一桥梁。

  作为海外版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变化。这次海外版积极扩充版面,增加报道内容,顺应了海内外读者的需求。特别是今年两会报道推出4个版面的两会特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为海内外了解中国两会的重要窗口。衷心祝愿海外版越办越好!

  (本报记者 赵鹏飞整理) 

  

  港商了解内地的窗口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杨 钊

  对于我们这些改革开放初期就到内地来投资的港商来说,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我们了解内地的窗口,也是向海外展示我们这一群体的重要平台。不知不觉,海外版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从繁体竖排到简体横排,从黑白套红到彩色,从8个版到如今的12个版,海外版不仅在内容上不断出彩,形式上也不断创新。扩版后,海外版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比如“一周网事”把网络热点呈现在报纸上,做到深度媒体融合;再如“外媒看中国”,能把境外的观点、信息反映到国内,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本报记者 柴逸扉整理) 

  

  遇事看看海外版怎么说的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创办人 孙浩良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关于祖国的各种各样的传闻可谓是铺天盖地,真伪难辨。“遇事看看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怎么说的”,几乎成了很多海外侨胞的第一反应,因为它毕竟是来自祖国最权威的报纸,代表着真正的中国声音。

  我们希望,扩版后的海外版,能够及时报道国内的经济建设,对国际政治状况作出深入分析,及时传递中国政府的最新政策法规,特别是有关侨务和领事保护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与此同时,关于国内的教育、旅游和医疗保健等知识也是大家所关心的。跟着海外版学中文,早就成为许多中文学习者的一条捷径,也是中文老师教学备课的最佳素材。

  (本报记者 王俊岭整理) 

  

  将凝聚更多华人的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常委 潘庆林

  提起人民日报海外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常委潘庆林难掩激动之情:“198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我刚好1985年到日本留学,可以说,我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那时我们国家不富裕,身在国外的我们特别期待听到来自祖国的声音。”潘庆林说,他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报箱取出报纸,“看到报头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几个大字,心里就感觉很踏实。”除了感情上的依赖,潘庆林认为,这份报纸还提供着最权威、翔实的信息,成为他和许许多多华侨了解祖国最直接的渠道。

  潘庆林直言:“科技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大,但是,优质的内容永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超过6000万,“他们心向祖国,海外版正是带给他们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相信扩版后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必将凝聚更多华人的心。”

  (本报记者 尹 婕) 

  

  点赞!涉港澳报道接地气

  ——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日报社社长 陆 波

  “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得很好,有特色。”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日报社社长陆波还特别给海外版的涉港澳报道点赞,“海外版了解港澳情况,接地气,发的文章舆论引导力也较强。”

  当得知海外版编辑部里就有几名来自港澳的实习生时,陆波认为这可以让港澳青少年多了解国情,很好。他说,港澳青年和内地青年的交流可以放得更开,天主教学校、基督教学校的学生,都可以邀请他们来内地,让他们多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两地青年需要更多的交流平台,“有了鸟巢,鸟才会飞过来呀”。

  (本报记者 汪灵犀) 

  

  更好地展示地方发展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 谢双成

  希望扩版后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更好地记录中国改革开放的风貌,让世界了解到最新、最真实的中国;更好地发掘中华文化的魅力,拉近海外侨胞与祖(籍)国的距离;更好地展示地方发展进程,为海内外的人才、技术、资本对接架起桥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欢迎海内外朋友常来杭州,分享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本报记者 潘旭涛整理) 

  

  多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教授 孙宝启

  得知记者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教授孙宝启非常高兴:“我是海外版的忠实老读者了,到现在,我还保留着1985年7月1日的创刊号。”

  有了共同话题,孙宝启聊得格外亲切:“我是1982年到法国留学的,那时与国内互通信息很不方便,打电话贵,电话在国内也不普及,一封信往返要半个多月。后来有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我们留学生真是如获至宝。不夸张地说,那时我们真是每期都从第一版读到最后一版。”

  孙宝启说,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尽管如此,我在与海外朋友的交流中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仍然是深受广大留学生和华侨华人欢迎的报纸。

  说到今年3月1日海外版扩版,孙宝启表示:“这是加大外宣力度,配合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有益努力。现在有了更多版面,可以刊登更丰富的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更好地满足留学生、华侨华人及众多海外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现在很多外国人在学汉语,他们也喜欢阅读这张报纸。希望扩版后的海外版不仅多宣传中国的大政方针,还要多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本报记者 叶晓楠) 

  

  “逆势上扬”的一次飞跃

  ——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归侨总会会长 刘艺良

  长期以来,海外版一直非常重视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报道,深得他们的信任和喜爱。在唱衰纸媒的今天,海外版的扩版可谓“逆势上扬”,我相信这将是海外版的一次飞跃。在融合发展的时代,纸媒只要立足根本,发挥优势,积极创新,完全可以更精彩。如今的海外版已经建立了包括纸质媒体、网站、手机客户端、公众号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宣传渠道,覆盖的人群越来越广,人们获取海外版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便捷,相信海外版事业会更兴旺。

  (本报记者 徐 蕾整理) 

  

  换上新装 不忘初心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贺州市委书记 赵德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传递中国讯息,海外人士借助海外版看中国,这是历史传统,也是越来越多人的习惯。海外版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想和海外人士的梦想编织汇聚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了海外版,我们和海外的你们在一起,有温度、有梦想、有力量。

  如今海外版扩版,换上新装重新出发,愿她不忘初心,牢固信念,引领华声;愿我们心相邻、心相印,带着梦想,向世界发出中国主旋律。

  (本报记者 刘少华整理)

   

  做民营企业沟通中外的桥梁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飞达集团董事长 朱国平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海外有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飞达集团董事长朱国平在看到本报报道时感慨。作为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的“掌门人”,朱国平希望自家企业的产品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表走向海外。朱国平表示,海外版在海外有众多读者,可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沟通中外的桥梁。他希望海外版更加关注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王丕屹) 

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期数:385 责编:张燕萍 汪 莹 电话:8610—65369316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