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18日 星期五

“有福之州”的生“福”之道

——访福建省福州市市长杨益民

本报记者 汪灵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18日   第 06 版)

  杨益民近影

  福州三坊七巷一瞥。
  (资料图片)

  “习总书记经常讲,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建省福州市市长杨益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做了这样的开场白。记者曾去过几次福州,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感觉就是福州的百姓幸福感很强,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公园里都是唱啊跳啊自娱自乐的人群,当时就很好奇,福州市民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听杨益民娓娓道来。

  绿水青山 环境有福

  “绿水青山是福州最闪亮的金字招牌。福州对绿水青山的‘保养’,那是有优良基因的。”说起福州市的生态环境,杨益民很自豪,随口列出一组数据:2015年森林覆盖率55.6%、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2%,福州在省会城市中生态建设排全国第一。他幽默地对记者说:“这样的成绩,主要是福州市民逼出来的。”

  福州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百姓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非常高。“我们现在每砍一棵树,都会有人举报。有时政府的市政工程需要移树,树一移,马上就有人投诉举报,因为他不了解情况。所以,后来我们在移树前都会事先贴出告示。”杨益民认为,这个群众基础很重要。现在全社会都在监督,对市政府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也因为此,各个部门在生态建设上都特别认真。

  福州市政府现在主要在干3件事:种树、治水、减排。首先是请专家参与城市规划,每年有计划地多种一些成片树林,在市区则“见缝插树”;然后是治理内河,福州的内河非常多,有107条,计划到明年,让所有的内河跟黑臭水体说再见;最关键的是减排,在项目的准入上严格把关,提高门槛,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坚决不要,现有的污染企业坚决关闭,杨益民又特别强调一次:“这一点我们很坚决。”

  产业转型 发展有福

  保住绿水青山,也要谋划金山银山。福州市现在主打“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产业向旅游、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方向转型。杨益民与市政府团队正在琢磨,怎样把福州的旅游资源设计好、整合好,把景点有机地串起来。

  福州的旅游资源实际上很丰富。三坊七巷的明清建筑群、马尾区的船政文化城、烟台山的民国老洋楼……都藏着厚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林则徐、林徽因、冰心、严复、沈葆桢等近代名人故居,中国最早的海军培育基地、最早的军舰和水上飞机制造地,都在这些景点里。而且,福州虽然是沿海城市,也有一些山脊线,山体、瀑布、河流都很漂亮。将来,福州还打算推出三大利好:一是把习总书记提到的鼓岭建成休闲避暑地,二是把平潭打造成免税国际旅游岛,三是利用离台湾马祖岛近的优势发展海上旅游。“以前来福建旅游人数最多的地方是厦门,这两年已经变成福州了。”杨益民对福州的旅游潜力很有信心。

  除了旅游业,其他行业的转型,杨益民和市府团队打算依靠侨胞和台胞的力量。福州市有榕籍华侨华人400多万,台胞近100万,侨台优势明显。他分析道:“这些侨胞台胞中,一部分会回来投资,主要是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一部分会帮我们跟跨国大企业搭桥牵线,吸引他们过来投资;还有一部分侨胞在居住国有一定政治影响力,可以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帮助福州加强和这些国家的交流交往。”

  红利共享 百姓有福

  经济发展了,建设成果还要让老百姓共享。杨益民表示,习总书记讲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工作不仅要抓大事,也要抓细节。“不然老百姓感受不到经济发展跟他息息相关,跟他的利益相关,得不到红利,就失去我们最终的目标。”

  杨益民说,除了常规的经济发展以外,福州市政府很注重紧扣民生,从老百姓最关心的、能感受得到的事情入手,作为工作的重点,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现在一方面要注重均衡发展,让大家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发展红利,另一方面,对于百姓比较关注的事情,像内河的整治和绿化,交通拥堵等问题,我们也会时时关注。”

  “我们有一个12345平台,百姓有什么事都可以往这个平台上投诉、反映,我们会随时解决。另外,每年年底福州市政府都会向百姓征集下一年‘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征集汇总后,会公布一些呼声最高的项目,回应老百姓的关切。”杨益民称,今年福州市已经确定了22件大项目,涵盖“三农”、菜篮子工程建设、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城市公交、住房保障、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诸多方面,将确保如期完成、取信于民。

以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
“有福之州”的生“福”之道
南安:樱花烂漫春来早
两会上的“福建元素”
责编:王连伟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