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17日 星期四

代表委员畅谈获得感——

日子更殷实,精神更丰富(两会聚焦)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17日   第 10 版)

  充满信心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来源百度)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病保险全覆盖、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人们在热议今年两会时,总离不开这些事关人民福祉的“大红包”。

  接受本报采访的代表委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道出了改革发展的真谛,就是要直接回应民生关切,让老百姓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成就,既让老百姓的日子更殷实,也让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给群众办实事

  “获得感是跟幸福感相生相伴的,与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息息相关。”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直言,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给群众办实事。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姜刚杰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他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获得感”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

  越是基层代表,对这一点感受越深。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九龙县毛菇厂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富告诉记者,他上世纪90年代刚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极其闭塞,连一条出去的路都没有。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主干道修成了水泥路,政府出钱支持老百姓对房屋进行了改造,村子里的特产卖到了城市里,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了。

  “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这番话收获了诸多点赞。

  回应百姓呼声

  在姜刚杰看来,本届政府提“获得感”,将百姓的民生诉求更为具体化了。

  姜刚杰举例说,我们如果只提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群众可能会感觉比较空洞,但是通过一个个改革措施的出台,让群众对这些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各级政府的工作落到实处,老百姓自然会有一种参与感,而没有距离感了。

  “‘获得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表明政府在民生方面真做一些实事的决心。”姜刚杰认为,从“十三五”规划纲要来看,对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治堵、环保等多个方面,都予以了高度关切。优秀的医疗资源不能让票贩子、号贩子垄断,教育资源不能集中在某些渠道等,都在两会上获得了广泛讨论。

  “从基层来讲,无论是好房子、好日子、好空气,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广泛普及的教育和医疗,以及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都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侯晓春告诉记者,这些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收获美好愿景

  四川汉源县古路村被称作“天梯上的村庄”,至今没有一条通往村外的公路。但在全国人大代表、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看来,这个村子的未来无限美好。

  2014年以前,古路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900元。自从政府出钱加固了当地唯一一条骡马道,并修建了能每小时通行500人的观光索道后,交通不便带来的神秘感,反而使得前来这个村子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3000元。骆云莲告诉记者,村里仅剩的42户105名贫困人口,一定能赶在2020年之前脱贫。

  而在同处四川的毛菇厂村,张国富盘算着,只需3年,自己村里所剩的45户145名贫困人口也将全部脱贫,自己也该退休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各地不断发生。

  “我们要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略转化为基层的具体行动,一个也不掉队地实现全面小康。”侯晓春直言,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各级政府就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愿景是美好的,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

日子更殷实,精神更丰富(两会聚焦)
两会语录
履职没有闭幕式(记者手记)
圆满(词说两会)
责编:聂传清 赵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