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深圳迎来重磅好消息:在北京隆重举行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深圳15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单位斩获14项国家科技大奖。获奖项数仅次于2014年(17个),为历史第二好成绩。
深圳14个获奖项目中,涵盖了三大奖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科技三大奖均有收获,这表明深圳源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载体裂变式增长。目前,深圳拥有的国家省市各类创新载体超过1200家,覆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为强化源头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一批聚焦于源头创新、研发与产业化一体推进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引领源头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是腾飞的动力
深圳生于创新,兴于创新。“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正如国务院参事王京生所说,深圳首先产生观念,然后才产生高楼大厦。如果将深圳比作一艘巨轮,那么,创新理念便是这艘巨轮扬帆远航的重要引领。深圳近年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屡屡获奖,正是深圳不断追求创新这一理念的结果。
今年年初,深圳市进一步提出,要提升创新能力,力争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9%,新增和提升各类创新载体100家以上,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在创新理念引领下,市委市政府不再是“家长”,而是“领航员”和 “服务员”。政府主动作为,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铺路搭桥、保驾护航、提供贴身服务。在人才引进、资本、载体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应法规政策,真正解决创新主体面临的各种问题,引得“孔雀”栖息鹏城枝头。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科学高效的制度设计培育了厚实的创新沃土,推动深圳自主创新屡创佳绩。
创新,已成为深圳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刚刚过去的2015年,深圳经济克服了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GDP增速达到8.9%、高于2014年,GDP总量超过1.7万亿元,实现了逆势上扬。
政府是腾飞的推手
近几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支持科技创新上,坚持做好顶层设计,精心布局,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政策,给科技创新自由生长的空间,成为深圳科技腾飞的重要推手。
政策制定紧跟产业风向,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深圳中小企业快速“冒尖”。数据显示,2010年前后深圳创投企业数量不到1000家,到2012年6月达到2500家, 2013年6月超过3500家,至2015年底,深圳共有创投机构1.5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1万亿元。
2015年6月,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和《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并发布创客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其中,深圳首创推出的创新券,让中小企业和创客个人都可以更方便地享受到科技服务。同时出台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在原有科技计划的基础上,向创客个人覆盖,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据统计,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投入强度比肩全球排名第二的韩国,仅次于以色列,总量实现5年翻番。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越英法等国,达1.33万件,占全国46.9%。在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无人机、柔性显示等领域源头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
人才是腾飞的翅膀
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几年来,深圳着力抓好“人才强市”建设,增强人才推动发展的“源动力”。自2010年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深圳至今已累计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63个、“海归”人才近6万人。
2010年,“80后”海归博士刘若鹏率团队在深圳成立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他们就是“孔雀计划”的首批受益者。从创建开始的“隐形衣”概念到超材料WiFi,再到自主研发的高空平台“云端”号、临近空间飞行器“旅行者”号……如今,光启拥有来自近40个国家的高水平研发人员,累计申请专利达到3213件,迅速在超材料基础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沿。
2012年,斯坦福海归博士刘自鸿和他的团队来到深圳,成立了柔宇科技,仅2年时间,就用自己的源头创新成果,刷新了人类的想象力——2014年研发出厚度仅0.01毫米、全球最薄的柔性屏幕。仅仅在柔性屏幕技术领域,刘自鸿的公司已经申请了数百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2015年7月,柔宇科技在深圳龙岗的生产基地将柔性屏投入量产,当月产能即达到100万片。
2013年,同样是海归博士的黄源浩,来深圳成立奥比中光。如今,奥比中光已成为国内第一家自主完成3D计算芯片及3D体感器研发。奥比中光同时也是惟一开始同类设备量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建成亚洲第一条自主3D传感器生产线,并于2015年6月投入量产,不到半年订单金额超过1亿元。
2014年,普门科技“新一代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研究团队”成功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团队”,获得了深圳市财政资金的资助。不到两年,普门科技有限公司凭技术创新摘下国家科技进步大奖。
如今,深圳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孔雀计划”。深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时期,深圳将在提升城市人才竞争力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保持城市发展的人才优势。到2020年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不低于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不低于20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少于2500名,新增技能人才不少于60万人。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土壤,提升深圳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想见,未来深圳的科技之花,将开得更加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