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如果用一个词形容2015年的成都高新区,这个词最为合适。
2015年,成都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不仅成为四川首个达到这一成就的工业园区,而且其规模也位居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成都开拓新思路、采取新举措,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实现了经济的逆势增长。2015年这块面积仅占四川省万分之2.7的区域,贡献了全省百分之4.2的产业增加值,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都奇迹”。
在新形势下,成都高新区以“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为发展定位,以实施双创大引领、产业大智造、人才大汇聚、开放大融合、产城大提升、体制大突破、民生大保障“七大行动计划”为工作重点,落实对外开放、创新升级和深化改革,努力将成都高新区及其高新产业的发展推上更高台阶。
而其中的许多经验,具有样板一样的价值。
从世界到自身,信心来自哪里?
纵观发展,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在谈到宏伟蓝图规划时,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通过分析形势,从五个递进的层次进行了归纳。
从国际来看,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加快突破、交叉融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影响产业和经济竞争的格局。同时,新一轮全球化也正在深化发展,从以商品、服务、资本为主的全球化,转向以科技、人才等主导的全球化,创新要素流动到哪里、向哪里聚集,哪里就会成为全球产业和经济制高点。
从国家来看,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打造新引擎,塑造新动力,加快形成发展新实践。
从四川来看,四川省委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和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全面创新改革牵引,加强结构性改革。特别是省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标志着创新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转型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从成都来看,成都市委综合研判全市发展方位,成都正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引领迈进,规模化扩张向集约化提升转换,区域中心城市向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跃升,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从成都高新区自身来看,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是新一轮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深层矛盾和挑战也不少,主要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导致稳增长基础不牢固;电子信息产业单点支撑导致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新千亿产业集群还没有明显突破;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导致增长动力顺利转换尚需时日;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建设和人口的快速聚集;体制机制创新还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破解发展难题,需要我们树立更加高远的目标,找准症结,迎难而上,加以解决。”范毅如是说。
抓住定位,在机遇中寻求未来
从形势来看,属于成都高新区的机遇真正来临了。这其中既有“三次创业”奠定的基础优势,包括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占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机,储备了强劲的创新动能,形成了领先的发展环境;也有宏观环境蕴藏的新机遇,包括了国家、省市新一轮发展增添的新动能,获批成为中国西部首家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带来的新动力,以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带来的新契机;还有开放合作搭建的新平台,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以及空间拓展孕育的新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务院所确定的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三区一极”——即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的战略定位,成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最大机遇。这个总的定位,具体来说包括:
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汇聚高端创新创业主体与要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策源地。
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导向,着力聚集高端发展要素,突出发展优势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发展,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产业创新的集聚区。
建成开放创新示范区。全面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持续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深化与国内一流园区合作,加强省域内联动发展,创新推进一区多园模式,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桥头堡。
建成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效益与质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七大行动,以实践支持发展
在成都高新区,“七大行动”是重要的发展支撑。
所谓“七大行动”,是指成都高新区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宗旨,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揽,以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为核心,以创新强区、开放兴区、法治立区为主线,深入实施双创大引领、产业大智造、人才大汇聚、开放大融合、产城大提升、体制大突破、民生大保障“七大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引领型发展。
在成都高新区,“世界双创试验田”、“国际智造谷”、“国际创客天堂”、“国际现代新城”、“全面创新改革核心引领区”、“文明和谐首善区”等说法,正在成为现实。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雅梅认为,成都高新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将带来创业创新人才、企业和资金的聚集效应,加快研发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将形成产业聚集,有效提高出口能力;将带来辐射效应,对成都、四川甚至西部地区形成带动作用;还将提升成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商的吸引力。
而作为实践者,TestBird CEO李伟印象最深刻的是打造“国际创客天堂”。他认为:“如果全国甚至全球的投资机构都愿意到成都来,创业企业拿到投资的机会就更多,这是最实在的好处之一。同时,我们是给企业提供测试服务的,成都高新区吸引到的企业越多,我们的发展环境越好,甚至在园区里就把客户拜访了。”
为什么成都高新区“敢”提出这么亮眼的行动计划?因为条件成熟了。
除了此前分析的环境因素外,在制度和定位上,成都高新区都走在了全国前列。范毅介绍说,四川省、成都市一直汇聚各方力量支持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川省将出台关于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委、市政府则积极推动出台《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保驾护航。
成都高新区作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引领区,将积极推进供给侧等改革,加快政策的先行先试,充分释放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活力,率先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科技与军民深度融合,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技术、产品、服务和模式输出,营造全新的发展生态。
以创新为使命,打造万亿产业园区
对于中国来说,2020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如今的许多改革和部署,都是以2020年为时间界限的。而对于成都高新区来说,这个时间是一个“万亿节点”。
据悉,成都高新区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10000亿元,聚集科技企业10000家,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0人,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超过11000件,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形成要素聚合、发展强劲、机制健全、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充分汇聚、创新创业高度活跃、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
事实上,成都高新区已初尝到过创新的甜头。2015年,成都高新区3000亿元的工业产值中,有八成以上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动下,成都高新区牢牢把握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要诀积极推动。正是由于这批新兴产业的推动,使得成都高新区在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较大经济下行压力下取得了10.1%的增长。
如今,一流的目标,离不开高水准的规划设计。范毅解释说,这里突出重点任务,就是要创造一流的业绩。
例如,在“双创”服务上,成都高新区内的蓉创广场成为了一个突出典型。创业广场内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建设正在迅速建成。仅2015年一年,成都高新区新增众创空间和孵化器30家,孵化载体面积扩张65万平方米,新认定公共技术平台9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机构15家。良好的创业环境,使成都高新区聚集了27家上市企业,约占成都市一半,上市企业数量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三。
而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成都高新区更是积极提高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水平。除了借助成都市“蓉欧+”战略,建设了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外,还将积极打造中韩创新创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国际生物产业城等跨国项目园区;除进一步加大面向全球合作力度,将和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等创新高地建立合作关系,还将同哈佛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展开人才对接。
“十三五”刚刚起步。五年不长也不短,但足够一个以创新为灵魂的高新区再次腾飞。成都高新区,正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