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04日 星期五

精准发力筑就产业新城

——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常态下开新局

王鹏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04日   第 02 版)

  秋日的滨河湿地公园与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为居民营造出幸福家园。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展厅展出的碳纤维产品。

  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述涛(右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右三),临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文江(右一)等市、区领导到企业考察调研。

  三角集团国家工程实验室消音室。

  威海市在位于临港区的威海国际物流园内统一规划打造中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

  空中俯瞰临港区一角。

  去年,日资企业豪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由毛坯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链条延伸。

  逐梦之路无坦途,破浪前行须奋进。放眼风生水起的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带,一个承载着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使命的产业新城——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临港区),在新常态下击楫中流、迎难勇进——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8%、17.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2.1%、13.2%……闪亮的数字彰显了临港区新常态下的勇气担当。

  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一度让2013年11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临港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压力。如何保持发展定力,寻找发展新优势?临港区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务实攻坚,精准发力,深入实施“产城互动 三生共融”“产业强区 工业带动”战略,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这里,创新创业要素加速聚集——拓展纤维、三角轮胎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此创建;占据行业制高点的国家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基地拓展纤维产业园、全国最大的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三角工业园、世界最大的钻夹头生产企业山东威达等崛起于此……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已形成招大引强、招才引智的磁场效应,承载起追梦人今天的梦想和未来的希望。

  这里,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新机遇——融入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多个国家战略,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优势与潜力更加凸显。

  这里,产、城、人和谐共进——坚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城市功能优化和形象提升提供经济支撑,以城市功能优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要素和市场环境,造福开发区人民。

  而今,站在“十三五”扬帆起航的节点上,临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文江表示,“在‘四个全面’的征程上,临港区正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精准发力,奋力实现现代化产业新城质的跨越!”

  挺起工业脊梁

  支撑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发展需要主心骨,远航需要压舱石。在临港区看来,实体经济兴,基础就牢;实体经济强,底气就足。而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中国制造2025》即明确提出“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基于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大逻辑的精准研判,临港区致力固本培元、强筋健骨,深入实施“产业强区 工业带动”战略,在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上打出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

  突出龙头引领,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作为一家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的高模高强碳纤维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构建起“原丝—碳化—预浸料—织物—碳纤维制品”上下游完整闭环的碳纤维产业链条,尖端纤维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机械、医疗器材等领域。

  山东浩然特塑有限公司则是专业生产特种工程塑料原料及其制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内首条千吨级特种工程塑料聚砜、聚苯砜生产线。

  在拓展纤维、浩然特塑、金威科技、多晶钨钼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新材料产业加快形成规模化集聚化效应,推动临港区成功获批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基地。

  同为龙头企业的钻夹头专业制造商山东威达则看上了机器人这块大蛋糕,实施51条“机器换人”生产线,收购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智能装备业务领域的行业佼佼者——苏州德迈科电气有限公司,从单一的钻夹头生产企业向国内机加工行业自动化改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加速延伸……

  突出平台搭建,致力集优成势——

  依托拓展纤维的行业领军优势,临港区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基地。这里,碳纤维产业研究院和专家公寓年内启用,聚乳酸纤维、上浆剂等优质关联项目将进驻……一个集上游科研、生产、下游民用及转化等于一体的碳纤维“全链条”产业园区蓄势崛起。

  三角工业园高标准打造智能工厂,即将投产国内第一条智能化车胎生产线,在超大巨型工程子午胎、仿真服务器、特种车辆轮胎等多个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的威高生物科技产业园,将成为医疗床、无影灯、手术吊塔和一体化手术室等医疗设备的主产地……

  突出梯次建设,推动持续发展——

  在“以发展论英雄”的工作导向下,临港区上下牢牢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千方百计拓展项目渠道,快速高效推进项目实施:威信光纤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威能高速动力今年将携主导产品永磁同步电机与工业传动变频器,大举挺进商用制冷关键设备市场;新龙科技利用自主研发的设备和完全法(柔性化)加工工艺实现小麦100%利用……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项目推进的良性循环绘就新常态下临港区经济的新风景。

  截至目前,临港区引进120多个投资过亿元或千万美元大项目,培植出新材料及制品、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医药、文体休闲用品、新信息六大优势产业,全区呈现出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大园区承载的强劲发展势头,为经济行稳致远增添了定力和底气。

  引爆创新活力

  培植产业新动力

  树枝状聚合物被誉为“第四代即最新一代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北大博士李武松是该领域专家,通过临港区相关领导和部门牵线,李武松与区里的金泓集团合作,以技术入股方式创办了威海晨源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其牵头研发的树枝状高分子新材料产品应用到生物医疗等高科技领域,一克卖到了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比金子还贵。李武松还邀请北大、中科院、清华的师兄、校友也来此分别筹建公司,致力于实现各自科研成果的转化。

  然而,刚创业时李武松曾一度为资金周转困难而苦恼。2014年,他从威海市商业银行临港区支行成功获得40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李武松的成功创业是临港区强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产学研金”合作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缩影。多年来,临港区连续举办产学研合作大会,成立院士工作站,发起成立威海市产业博士联谊会……一批批博士、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纷纷进驻临港区,成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

  在倾心构筑天下英才施展才华的舞台的同时,善谋未来的临港区还倾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和承载能力。

  ——扎实推进以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科技孵化平台建设。临港区科创中心、钓具之都、绿创、青创等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高成长性中小企业200多家。

  威海慧明珠软控设备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7月入驻临港区科创中心,通过近两年的孵化培育,获批“双软企业”认证、7件软件著作权,业务迅速拓展到工业控制与工业监控、应用软件、供水设备制造及销售等领域,去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纳税突破3000万元,目前正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像慧明珠一样,致力于北斗民用产业产品研发与生产的海芯电子,也是2014年入驻科创中心,目前已通过“双软企业”认证,去年销售额达450万元;同年入驻的驭宝新能源,研发的永磁超载动力电机通过小试,目前正在进行整车组装设计……这样一批生机勃勃的科技小巨人加快孕育成长,正在撑起临港区创新发展的未来。

  ——加快构建以技术研发为重点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谷物完全加工、特种工程塑料、碳纤维及制品、树枝状聚合物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临港区建成了三角轮胎、拓展纤维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0多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推动60多家企业与清华、北大等3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施高性能碳纤维、树枝状高分子材料等科研项目100多项……为经济持续增长打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无疑还需要接通金融血脉。在临港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信贷、担保和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等形式……满足了不同项目和企业的融资需求,释放出资本助推创新的强大活力。

  从推进产学研合作、建设创新平台、强化金融支撑到高端人才集聚、创新活力释放,几个核心要素聚合,临港区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得以“闭环”。

  融入国家战略

  拓展对外开放新路径

  在位于临港区的威海国际物流园,通过这里的全程物流供应链一站式服务,商品从韩国生产厂家到物流园保税库再到客户端,最快只需2天。速度如此之快,不仅得益于临港区与韩国的地缘优势和交通优势,更得益于中韩自贸协定下,威海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

  抢抓中韩自贸协定、威海入列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等国家战略机遇,临港区主动融入全国、全球发展格局来规划经济发展空间,把扩大对韩合作、对外开放的过程变成二产提档升级、三产提质增量的过程。

  立足用好威海国际物流园独有的平台功能,系统整合威海港集团的陆海联运优势、国际物流园的保税仓储物流优势、海关的便捷通关优势和邮政速递的海运邮路优势,打造集保税、仓储、分拨、配送、贸易、金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聚集盼达网、水产品中央协会等对韩贸易企业47家。威海市委市政府还在物流园内统一规划打造中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致力打造威海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公共服务型跨境电商综合产业聚集基地。

  立足用好国际产业合作的基础优势,推动日资企业豪雅光电实现从毛坯到半成品、成品的链条延伸,韩资企业乐扣乐扣从单一的生产性企业成功转型为生产、展示、交易一体发展的综合性企业,美资企业开泰体育用品增资膨胀、滚动发展……在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全区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逆势上扬。

  立足用好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的机遇,临港区支持中国钓具之都·博览城与阿里巴巴联合启动“中国质造·威海渔具”项目,建成国内最大的钓具线上展示交易平台;引入国际专业团队策划设计,启动建设中韩创新创业示范园和颐高·之信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带动传统商贸升级发展。

  凭风借力,振翅高飞。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支撑,让临港区先行先试的步伐不断加快。

  力促“三生”共融

  醉美宜居宜业新城

  从高空俯瞰,蜿蜒的草庙子河如玉带环绕,河岸楼盘沿水而生——林泉社区、上河小镇社区、嘉和花园……“一河两岸”滨河湿地工程勾勒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脉”,给临港区居民创造出一片播种诗意生活的大地。

  “一河两岸”滨河湿地工程是临港区致力建设精品城市的生动缩影。在贯彻落实威海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的进程中,临港区牢固树立精品理念,强化民生导向,在产城融合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刷新,演绎出生态、生产、生活共融的大美景象。

  统筹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行政商务、商贸居住、休闲度假三大板块,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立足在更高起点上提升城市功能、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高标准建设了全民健身中心,今年又将开工建设国际学校、综合医院和社会福利中心……新城的“磁场效应”日益凸显。

  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加上“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广阔的发展前景,让临港区成为—个创业者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的投资福地。入驻项目的增多,不仅吸引了高端人才、产业工人聚集,也让当地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就地转移,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

  开发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造福于民,临港区在“产城互动 三生共融”的实践中始终没有忘怀这一初衷。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自觉实践,临港区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整村拆迁、集中建设”原则,用三年时间在中心区建成四大新型社区,集中安置17个村近万名群众,为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公共财政更多向民生倾斜,交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环卫一体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多,群众满意度调查连续三年获满分,临港区凝聚起一份难能可贵的民心和民力。

  风正海阔,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站上新起点,迎接新机遇,临港区,向着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的目标,执楫奋进!

精准发力筑就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