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

对外开放——
中国不变的“主旋律”

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01日   第 11 版)

  图为美国大学生在景德镇学艺。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图为刚到岸的进口汽车整齐地摆放在青岛保税区堆场。
  张进刚摄(人民图片)

  毋庸置疑,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促进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让中国有了如今产业的积聚、物质的丰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2013年秋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构想的提出,对外开放进程迈向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大门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开了就关不上了。”习近平说。如今,中国正在实施着新一轮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国技术、资金、产品的需求将是持续的。

  

  ❶历史饱含经验教训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793年,清朝的封建统治者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曾这样表达着自己对国际贸易和开放通商的看法。习惯于自给自足和小农经济的清廷认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有限的对外贸易只是对外国的恩惠。

  在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与“夜郎自大”的愚昧心态之下,一个个开放的机遇与中国擦肩而过,旧中国也逐渐落后于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1978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深刻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对外开放,坐拥丝路盛景;固步自封,等于闭目塞听。如果说几十年前,冷战格局的影响让中国民众对向外部世界全面开放还有些犹疑;那么如今,学习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秉持开放和共赢的心态追求国际合作,显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强大共识。

  ❷改革开放引领增长

  不久前,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从火车看中国经济奇迹》的文章,作者回顾了自己20年前在中国留学时乘火车中转奔波的经历,并赞叹如今方便快捷的高铁可以让自己在南京和上海之间“一天之内打个来回”。而这,只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所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微观剪影。如果放眼宏观,人们所能看到的变化亦十分惊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50.2亿元,到了1998年,这一数字就变为84883.7亿元,而今年初公布的中国经济“年报”则显示,我国2015年GDP已经达到67.67万亿元,体量稳居世界第二。

  如果仔细观察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数据,就会发现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与GDP相当一致。例如,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55亿元;1998年为26849.7亿元;到了2015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24.59万亿元人民币,这还是全年贸易额受外部环境影响有所下降时的情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没有对外开放,中国或许也会有所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将会慢得多,更不会有如今的经济地位与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34年的时间都维持在年均9.8%的增速水平上,如今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经济总量已远超过去,每年经济的增量甚至可以超过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年的GDP总量。”陈凤英表示,尽管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但整体来看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则显然比产生的问题要多。

  ❸“一带一路”再谱新篇

  “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

  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字字铿锵,为新时期对外开放指明新的方向和道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那么,新时期下中国将如何把开放“进行到底”呢?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不仅为我国从“沿海开放时代”升级为“沿海沿边全面开放时代”指明了方向,更为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对外开放新机遇提供了一个可行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对中国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个很大的机遇,这种全方位的新开放格局本质上体现出中国对外开放条件的转变。过去,中国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进入全球分工体系,自身为世界提供一个庞大的生产者市场。如今,中国廉价劳动力明显减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均明显提高,因此中国正转变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陈凤英说。

  陈凤英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主要是以“沿海开放”为主,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她看来,差距往往就是潜力,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具有比较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沿海地区人才素质优势也开始凸显。因此“一带一路”下的开放兼顾了沿海和沿边,也顺应了新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

  ❹不同文明互鉴共荣

  “秉持开放包容,鼓励文明交流”。“‘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伊朗报》的署名文章中,在阿盟总部的讲台上,对中国与中东做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寄予期望。

  事实上,“一带一路”并不仅仅局限在国际产能合作的单一经济层面,而是一条包含教育、科技、卫生、语言、文化、音乐等诸多领域的“文明之路”。通过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各国文明可以和中华文明相互借鉴、彼此学习、共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中国的全面对外开放将比过去的内涵更丰富、更立体、更鲜活。

  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聚首北京雁栖湖畔,到20国集团首脑相约杭州西子湖边;从共建“一带一路”赢得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到中韩、中澳自贸协定落地生效;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如火如荼,到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从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投入运转……

  如今,中国已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征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对外开放不会放慢节奏,更不会停下脚步,而是将不断扩大深化,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大正能量。

对外开放——
中国不变的“主旋律”
习近平关于“开放”这样说
把中华“活性力量”传给世界(百家谈)
责编:罗 兰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