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的中国文坛上,著名成人文学作家纷纷“转型”,写作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2014年初,诗人赵丽宏推出带有自传体性质的《童年河》,开成人文学作家写儿童文学之先河,去年又推出儿童小说《渔童》。2014年4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张炜推出了他个人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少年与海》,去岁推出《寻找鱼王》。其他还有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虹影的《奥当女孩》,包括最近马原推出的《湾格花原》,阿来即将出版的《三只虫草》,大作家们的跨界写作成为一种风潮。
究竟什么原因,让成人文学名家纷纷进入少儿图书写作?他们的写作又给儿童文学带来了什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委会主任高洪波更愿意把此视为一种传统的复归,“衔接了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传统”。
作家以丰厚积淀回视童年
有的作家转型写儿童文学作品,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譬如马原写作《湾格花原》,是因为幼子马格已经到了听童话的年纪,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开拓者之一,《湾格花原》是马原的第一部跨界童话,2014年发表于《人民文学》,2015年8月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书中多有奇思妙想、童趣横生的场景展示和细节描写,但字里行间不时迸溅出的哲思火花,使得文本具有远不同于一般童话的广度和深度。
再如从2006年开始,给女儿讲故事成为虹影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2013年,虹影带女儿去了重庆奥当兵营——虹影小时候经常路过的白色城堡,在城堡前,她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女儿瑟珀非常喜欢,最终成就了《奥当女孩》这本书。
也有部分作家转型写作儿童文学,是因为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积累了厚重的人生感悟后,开始了对往事的回忆与重述。正如张炜所言:“儿童时期一切都足够新鲜,世界还是新的,这个世界要在他的一生中慢慢变得陈旧。有些感受和最初的印记是永远难以忘怀、永远难以褪色的”。毕飞宇表示,写作儿童文学“不是自传”,而是“我们经历过那样的童年和少年,如果不把它们作为范本留存下来,很可惜。让现在年轻人看看那个年代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儿童文学需要名家的介入
反过来,儿童文学需要名家的介入。《纳尼亚传奇》《魔戒》的作者都是人生阅历丰厚、学养渊博的学者。“当代儿童文学写作对写作者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文学也越来越要求在自身相对单纯的文体里,容纳更广阔的内容,要有更复杂、宏阔的表现形式。”儿童文学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李东华将此视为儿童文学创作内在的推进力。
在李东华看来,今天的原创儿童文学写作,一方面由于市场的瞬间膨胀,带来对写作群体的极大需求,由此放低了写作的门槛要求;但另一方面,高端的儿童文学写作,又以极为苛刻的眼光挑剔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者。她形容说,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创作是“有智慧有童心,既是非常复杂的,又是非常单纯的”。
如今,中国少儿图书市场的体量非常庞大,占整体市场码洋的15%左右。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查理九世》系列如今已出到25本,连续数年占据排行榜,总销量在3000万册以上。国内也涌现出曹文轩、杨红樱、郑渊洁、秦文君、沈石溪等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家……其中曹文轩最近还入围了安徒生奖5人决选名单,他的《草房子》出版18年印刷300次,销售超1000万册,可谓经典文本。
对于优秀儿童文学的评判标准,张炜的观点是,一部少年书籍,如果成年人看了觉得肤浅无趣,那就不算是好的“儿童文学”,而且很可能就不算“文学”。“文学的固有魅力不会因为儿童的喜欢而消失,相反只会因为儿童的喜欢而更加焕发出来。”
要遵守儿童文学基本规律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将《湾格花原》的创作视为马原文学创作的再次转型,提供给文学界的思考则是:“文学一直在时代、现实、历史的宏大命题下,力图表现现实和历史的深刻性,但文学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单纯,质朴,简单,怀着孩子般的惊奇,以直接的心灵感受,对外部世界进行重新认识和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必须遵守儿童文学的基本规律。“要尊重童心,从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从孩子的心灵来看世界,否则就容易陷入成人化,成为一部‘伪儿童文学’作品。”李东华表示。高洪波提醒说,名家写作儿童文学,切忌理念大于形象,同时,读者年龄的指向性应确定,“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单独指向可能会达到更好的写作和阅读效果。”
“博尔赫斯曾说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趋向于一种儿童文学。以前对这句话一直都不理解,读了马原的这部作品,我认为,儿童文学给文学提供的重要价值是,保持心灵的纯度,保持儿童世界的想象力以及语言的纯净。”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建议,儿童文学出版可以更多地邀请文学名家来写,以此拓展我们原来理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