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变了。”
这是2016年春节,山东省烟台市张阿姨的感受。但2015年春节的时候,这位老太太可不是这么想的。
当年除夕夜,看着儿子、儿媳埋头“戳屏”,张阿姨曾面有不悦地嘟囔道:“过年回家,为了抢几块钱,一直盯着个手机!”
而最近,张阿姨换了一部4G手机,下载了微信、支付宝,也加入了除夕“戳屏族”。包一会儿饺子,赶忙洗个手,在“广场舞”群里抢个红包,在支付宝里“咻一咻”……
正抢着红包,天津的一位姐妹打来了拜年电话,张阿姨接起电话,几句问好后马上催促对方:“快转微信视频,看看你孙子……”
猴年春节,曾被冷落的老人也逐渐适应、喜欢上了新的过年方式,“网络年俗”正逐渐形成并被全社会接受。
年轻人见面拜年,第一句话是:“过年好!”,第二句话是:“WiFi密码是多少?”
老同学之间联系,几句问候不足以表达情意,那就附上一个微信红包。
腾讯发布的数据显示,从除夕到大年初五,微信红包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5.16亿人通过红包与亲朋好友分享节日欢乐,相较于羊年春节,增长了近10倍。而支付宝方面的数据显示,除夕夜,“咻一咻”互动平台的总参与次数达到了惊人的3245亿次,是羊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
今年春节,与新年俗相配套的“新礼仪”,也在网络上开始流传:
进餐时,晚辈不能先动筷,要等长辈拍完照片后,才能夹菜;见长辈坐在一起,迅速建群,群里发红包……
这些“新礼仪”有些幽默与调侃,但真实反映出年味的变化。
如今,很多城市开始控制燃放烟花爆竹,张阿姨所在的烟台今年也加入此列。在张阿姨看来,少了鞭炮声,但是多了“咻咻”声;没了全家老少一同包饺子的场面,但是有了一起抢红包、发红包的快乐。
“永远不会变的‘年俗’是全家团聚。一家人在一起,无论是看春晚,还是抢红包,都会年味十足、其乐融融。”张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