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组派音乐演出小组一行8人,赴印度参加“丝绸之路”中印音乐节,为中印友好谱写出新的华彩乐章。
音乐节由中国文联、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印度音乐家联合会承办。中印两国音乐家同台献艺,共同演绎经典乐章,为以音乐为纽带增进两国人民的认知与互信、延续两国古老而深厚的友谊创造了极佳契机。
中印两国民族乐器首次合奏
音乐节期间,巡回演出小组分别在艾哈迈达巴德、那格浦尔、赖布尔举行了3场音乐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建国与著名箜篌演奏家崔君芝、著名笛子演奏家李增光、女高音歌唱家刘海燕、二胡演奏家于秋实、青年琵琶演奏家刘小菁,表演了民乐合奏《喜洋洋》、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女声独唱《故乡是北京》、笛子独奏《牧民新歌》、箜篌独奏《夕阳箫鼓》等,演唱了印度歌曲《丽达之歌》及印度电影《她是谁》插曲,中印音乐家还合奏了《茉莉花》《赛马》《中印丝绸之路主题音乐》等曲目。
首场演出选定在印度总理莫迪先生的家乡、被誉为“印度经济发展奇迹”的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市,在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曾经会面的河滨公园剧场举行。在那格浦尔演出时,观众达2000余人,不少观众站着看完了全场演出,还有不少观众举着手机录像。演出还经由当地电视台录制播出,预计有数百万观众收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音乐家此次进行演出的艾哈迈达巴德、那格浦尔、赖布尔等地,均为中印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较少的地区,有的地方是历史上首次迎来中国音乐家到访和交流。特别是在赖布尔演出时,中国民族乐器箜篌、琵琶历史上首次和印度民族乐器塔布拉鼓实现了合奏,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刘海燕在中印双方乐队伴奏下演唱了《丽达之歌》、印度电影《她是谁》插曲等印度歌曲,把演出气氛推向了高潮。
中印音乐文化有相通之处
音乐节期间,演出小组分别在艾哈万达巴德、那格浦尔、赖布尔召开了3场新闻发布会,共40余家印度媒体参加发布会。会上,王建国向印度媒体介绍了“丝绸之路”中印音乐节的筹备组织情况以及本次中国音乐家赴印演出的目的、内容和艺术特色,阐释了举办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中国艺术家们分别介绍和展示了箜篌、笛子、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并积极与新闻媒体交流互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以及《古吉拉特报》《都市生活报》《中央纪事报》《箴言报》等多家媒体对中国音乐家赴印演出作了多次图文报道。其中,《印度时报》在题为《中国音乐家今日将举办演出》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丝绸之路”中印音乐节在印度3个城市巡演的情况,突出强调了两国音乐文化的共通之处,特别指出:两国民族乐器最能表达人民心声,其各自独特的发展亦有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特殊性。
演出小组还分别在那格浦尔、赖布尔举行“中印音乐工作坊”,印度音乐家、青少年音乐爱好者以及当地民众累计200余人参加。在活动中,中国艺术家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及其与印度音乐、西方音乐的区别,介绍了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并进行了技法示范和辅导。参加工作坊的青少年学生和音乐爱好者表现出对中国民族音乐和乐器的极大兴趣,多人表达了希望有机会学习中国民族乐器的愿望。
艺术是对外友好交流的桥梁
此次印度巡演再一次有力地证明,艺术是不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流最有效的桥梁之一。中国艺术的国外传播,不但要求艺术“走出去”,更要求艺术“走进去”,也就是使中国的优秀艺术真正走进外国民众生活,使其触手可及、沉浸其中,才能迅速拉近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下的人们的情感距离。
巡演小组所到的城市,尽量选择以往接触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民族音乐较少的地区;演出和交流尽量选在城市公园、广场、校园、文化中心等群众熟悉和便于抵达的场所;表演的节目尽量既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又易为印度民众欣赏和接受。中国音乐家充分利用演出和彩排间隙,与印度有关机构的官员和专家以及印度民众频繁互动、亲切交流。
印度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基舍尔·贾瓦德畅谈了对中国崛起的感受,并表示希望更多地学习借鉴中国艺术发展的经验。印度音乐家协会主席拉提什·塔格德向中国艺术家赠送了创作于2000多年前的印度“文学艺术圣经”,希望能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同时表示愿意了解中国古老音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在印期间,演出小组马不停蹄、昼夜兼程,横跨印度三省,累计行程1.6万余公里,表演节目近60个(次),与印度文化官员、音乐家、新闻媒体以及民众直接交流互动百余人次,直接影响印度民众5000余人,在印度音乐界、文化界以及普通民众中都取得了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