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2月04日 星期四

全球外贸遇冷,青岛“品牌小镇”为何“温暖如春”?

潘旭涛 赵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2月04日   第 02 版)

  青岛夜景
  张 岩摄

  青岛“外贸品牌小镇”示意图
  司海英制图

  近几年的广交会上,沿海城市青岛表现不凡,通过开展“通商青岛、品牌之都”全球促销成交计划,其交易团成交额在全国外贸下降的情况下连续四年保持增长。

  通过广交会等扶持措施,青岛孕育出多个各具特色的“外贸品牌小镇”。在企业创新、产业集聚、政府引导等多方因素的推动下,这些小镇的产品、产能正在对全球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目前,青岛启动10个过亿美元“外贸品牌小镇”培育工程。它们以“外贸品牌小镇”的形式集聚发展,支撑起青岛品牌“走出去”的半壁江山,加速着“青岛制造”与世界通商的脚步。

  

  小产品做成几十亿大产业

  两周前的一个傍晚,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手推车产业园内依然繁忙。泰发集团的车间里,堆满贴着各国文字的手推车成品和零部件,几台搬运车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此时,车间一角的样品陈列室内,泰发集团总经理纪玉兵与来自非洲马里的希拉姆蒂聊得正投机。

  “我每年都要在这里住五六个月,与泰发集团进行深度合作。”希拉姆蒂用流利的中文介绍说,自2003年广交会上与青岛泰发集团结缘以来,他每年都在这里采购5万多辆手推车,“这个企业用料好、品质高端,与他们合作,产品品质有保障,我很放心。”

  与泰发集团齐名的华天车辆,同处手推车产业园内,有5个工业园区,10个专业化生产分厂,拥有1500名员工,有10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的手推车,出口美、欧、日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近1亿美元。

  因为“希拉姆蒂们”的支持和信任,隐珠街道硬是将小小的手推车做成了年产值数十亿元的大产业。

  “目前,当地手推车已形成产业集群,仅生产和配套企业就有300多家,年生产能力1200万辆,产值70亿元以上,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以上,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手推车生产基地。”隐珠街道经贸中心主任刘国春介绍道。

  将小产品做成大产业的故事,不断在这个沿海开放城市上演。

  青岛城区往北36公里,过去曾是一片盐碱地,因滩涂上荆棘丛生,得名“棘洪滩”。如今的棘洪滩街道,已变身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重要出口基地”、“国家高速列车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还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动车小镇”。仅中车四方股份一家,就驶出了近800列高速动车组,占全国总量的43%,目前已安全运营超过11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75万多圈。

  青岛胶州“假发小镇”李哥庄镇,则依靠“顶上时装”产业链,形成发制品企业60家,年产值约18亿元人民币,小镇假发生产规模占全球市场的1/8。

  还有即墨通济服装小镇、平度明村轮胎小镇、莱西日庄花生小镇、胶州三里河汽车电子小镇、平度仁兆蔬菜小镇、崂山中韩化工小镇、崂山中韩五金小镇……这些小镇,早在两年前就已达到年进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产业基础较好、技术研发水平较高、配套扶持政策完备等标准,被当地政府授予“外贸品牌小镇”称号。

  企业聚集构建完整产业链

  依靠特色产业“撑腰”,青岛的外贸品牌小镇,通过构建产业链,实现各生产要素的集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行走在“中国高铁制造大本营”——“动车小镇”棘洪滩街道,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工厂一家挨着一家。

  在这个小镇上,以中车四方股份、四方有限、庞巴迪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产值近年来快速提升。整个街道内动车产业配套企业达120余家,正在形成一条研发、设计、实验、制造、维修、服务及相关配套更加完善的特色产业链条。

  “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百余家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与服务企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也纷纷前来落户。街道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44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30亿元,年均增长12.8%。”说起动车产业,棘洪滩街道经贸办负责人郑德佳如数家珍,“未来,我们将发展以动车为主题的工业旅游,开发相关联的文化产业。”

  传统的手推车产业似乎更能体会到产业集聚带来的发展红利。

  “产业链上的企业加速集聚,可以强化企业之间的沟通。同时,产品相近的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会激活企业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整个行业发展,提高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展望“手推车小镇”的发展前景,刘国春底气十足。未来,“手推车小镇”将由龙头企业带动,把手推车产业这一粗放型产业向高品质方向发展,加快高端产品研发。

  集聚发展也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手推车小镇’产业链条更加完善,这对企业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很有益处。‘手推车小镇’品牌的形成,更能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海外市场的影响力,这是企业单打独斗很难做到的一点。”华天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智军如是感慨。

  对企业来说,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集聚发展顺理成章成为企业降低生产营销成本的妙招之一。

  “去年以来许多行业都不太景气,假发行业却很不错,甚至可以说实现了‘逆袭’,原因在于我们正在发展跨境电商。”冠发发制品董事长、胶州市发制品协会会长张坤军介绍说,“刚开始,只有几家企业做跨境电商,别人看到这个模式利润高,也纷纷效仿,组团发展。”目前该协会的56家企业产品90%都是出口,所有企业都在做“互联网+”,通过网络牵线做外贸。

  “上个月我们有一个来自比利时的订单,买家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公司网站,给我们发来照片。我们按照买家要求设计假发的曲度、颜色等,成品后通过国际物流直接快递到买家手中。”青岛冠发发制品有限公司电商业务员宋宗辉举例道。

  拿着厚厚的国际订单,张坤军找到UPS物流,以协会的名义与其合作签约。如此一来,胶州多数发制品企业便享受到UPS物流的超低折扣。

  集聚发展为企业间互换信息也提供了极大便利。

  “比如,共同寻找哪里的原材料、人工等成本更低。再比如,某家企业接到订单,但产能不足,可以找到其他企业合作。再比如,某家企业被骗,就会将受骗过程和行骗人信息及时扩散,防止小镇其他企业受骗。”张坤军介绍道。

  镇虽小却有国际化大视野

  有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外贸正在经历“寒冬”。然而,在青岛的这些“外贸品牌小镇”里却是“温暖如春”。

  究其原因,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更少不了政府的积极帮扶。

  青岛最先做的,是帮助企业打“品牌战”。

  李哥庄镇经贸办主任于波深有体会:“这几年,我们镇大力实施‘品牌兴贸’战略,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冠发发制品、天元工艺发制品等企业先后通过马德里商标注册,打造国际商标品牌,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如果说注重品牌建设是帮助企业提升软实力,那么,提供平台,则为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绝佳舞台。

  2006年,以“动车小镇”所处区域为基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开发区成立,如今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未来将建成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集居住、休闲、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产业智慧新城,以“高铁之城”的新姿,屹立于胶州湾畔。

  虽然听起来没有“动车小镇”那般恢弘大气,“手推车小镇”也雄心满满。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全球规模最大、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的手推车研发制造基地。为此,我们正在建设手推车产业提升园,实施企业退城入园,将园区建设与企业搬迁改造、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手推车做成百亿产业。”刘国春说。

  成立研发中心,掌握核心技术,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成立多个研发中心,掌握完全独立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从2008年超过300公里的京津高铁开始,已经甩开了同其他国家的距离。”中车四方股份企业文化部部长窦女士介绍道。

  实际上,外贸品牌小镇最初因市场“磁石效应”自发形成,但是,保持“原生态”并非长远发展之路,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外贸品牌小镇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来自青岛市商务局的材料显示,青岛将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载体,在质量提升、产品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宣传推广、市场信息、人才培训、贸易便利等方面重点扶持“外贸品牌小镇”的发展。到“十三五”末,争取建成30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贸品牌小镇,争取每个小镇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

  产业支撑,集聚优势,政府扶持,着眼全球的外贸品牌小镇,未来可期。

全球外贸遇冷,青岛“品牌小镇”为何“温暖如春”?
企业融资有了快速通道
资讯速递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