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11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大楼举行剪彩仪式。数十名中外记者不顾凛冽的寒风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他们同样期待的,是随后金立群以亚投行首任行长身份举行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这是一场全英文的记者会,没有同传和翻译。短短30分钟,金立群回答了15个问题,让人见识了亚投行的高效,也看到了他身上的“国际范儿”。他是怎样一个人?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热心扶贫缘于基层经历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亚洲一些特别困难的国家需要帮助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在这次记者会上,金立群多次提及基础设施建设对落后地区的重要意义。
对这层意义的了解来自他长期在中国农村工作生活的经历。“农村生活给我一种磨炼,也是一种意志考验。在感情上,我始终没有离开农村,也因此对亚投行从事的扶贫开发事业充满热情。”在不久前的采访中,他对记者这样说。
金立群种过水稻、麦子,搞过乡镇企业,在农村中学教过书,还修过水利、造过桥,对于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怎样开展工程有很深的了解,这对他日后的工作有深远影响。
1982年底,金立群在财政部外事财务司任副处长,主管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贷款。他先后负责了公路、铁路、港口、发电和输变电、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准备和谈判工作。
“那时中国的基础设施非常老旧。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高压电路,也没有集装箱的港口。在黄浦江下并没有隧道,邮局比电信的速度还快,没有办法打电话只能通过寄信方式交流。”这段经历让金立群看到,当国家外汇紧缺、基础设施破旧时,来自多边银行和机构的借贷有着重大的意义。
莎翁全集奠定文学修养
“他能说很典雅的英文,熟知东西方文明。”这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对他的评价。讲汉语时,他会带着浓重的江浙口音;而当接到国际人士的电话时,他又会迅速切换到标准的“伦敦音”模式。
熟练的英文与典雅的文学修养,同样与他早年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1949年,金立群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一个教师家庭。初中时,金立群曾自学大学英语教材;高中时,他因为太着迷于英语,甚至被英文老师“约法三章”,要求“学英文不能影响其他学科”。在文革期间,经历一天的繁重劳动之后,回到简陋的草棚里捧读《莎士比亚全集》是金立群的唯一安慰。
1978年,已经29岁的金立群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他师从王佐良、许国璋两位大师,主修英美文学。此后,他曾利用自己的英语专业为导师王佐良主编的《英国诗歌选集》担纲过注释和修订,还主持翻译过美国作家罗恩·彻诺的畅销书《摩根财团》。
在2009年的一次会议上,有人问经济学家许小年,怎么把中文的“不折腾”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能听懂,同在会上的金立群被请来救场。他直率地说:“不要想找出一个词,但要努力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例如,从大跃进到文革……我们国家曾经‘折腾’过多次。”
他先提出用莎翁的“much ado about nothing”(无事生非)来对应“折腾”,又觉得不够好,“如果硬要翻译,我觉得最接近的词就是‘don't rock the boat’,或者‘no boat rocking’(不要晃船)。”
西方人熟悉的中国面孔
“亚投行是否欢迎台湾加入”“亚投行是否继续为日本和美国敞开大门”……1月17日的记者会上,面对尖锐的问题,金立群的语速不急不慢:“亚投行的大门是敞开的,并将继续敞开。”
曾经在国际机构和国际投资公司就职的经历,让金立群行事具有明显的“国际范儿”。记者会上,他不回避记者提出的任何问题,甚至各路记者此前“围追堵截”他的所有热点问题,在这场记者会上都得到释放。
“金立群为人非常正派,没有官僚作风。他是一个喝咖啡而不喝白酒的人,他懂得如何和西方人打交道,他的经历锻造了他的世界视野。”提起金立群,财政部财政科技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这样评价道。
财富基金国际论坛荣誉主席,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第一副行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监事长——这一连串头衔,显示出金立群丰富的财经工作经验及其国际履历。在这期间,他出席过许多多边论坛或国际会议,接受过BBC、《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的采访。
长期参与国际活动,让这张面孔渐渐为西方人所熟悉,以至于中国政府正式提名金立群为亚投行候任行长中方候选人的消息发布时,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Bert Hofman,亚开行前副主席Stephen Groff等人,都在社交网络上用“Not big surprise”来表达对金立群的肯定。
在担任亚投行临时多边秘书处秘书长的那些时间里,金立群更是不停地斡旋于世界各国,说服大家加入亚投行。“他(金立群)作为组长,那几个月去见了很多国家的人,一直在不断游说。”财政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记者,“他很擅长协调各方利益,说话很有技巧。”
在2014年11月博鳌亚洲论坛上,金立群用电影作了一个比喻:“有人质疑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动机,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末代皇帝》。一天皇帝的英文老师建议皇帝佩戴一副眼镜,大臣们认为以皇帝的视力不需要佩戴眼镜,英文老师说——他需要的是视野。”
面对尚存疑虑的外国财政官员,金立群会抓住一切机会向他们解释:中国成为大股东是根据亚洲地区中经济的体量确定的,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是担当;亚投行对世界银行、亚行是一个补充,而不是替代,是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完善和推进,而不是颠覆……
时而锋利,时而温情,时而幽默,回应外国官员和媒体时的游刃有余,也让金立群多了一个“拆弹能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