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22日 星期五

“马和诗歌是哈萨克人的一对翅膀。”这句哈萨克族谚语透露出了“马”在这个草原民族生活中的分量。马的形象装扮和马身上所佩戴的物件,断断不能马虎。
今日,哈萨克族马具制作技艺仍然深受欢迎。

马背上的神奇世界

李 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22日   第 06 版)

  当地居民在给马匹披上加布。
  李 剑摄

  58岁的别尔力克以制作马鞍为荣。他的父亲居马别克是草原上有名的马鞍师傅。“虽然那会儿喀夏加尔会做马鞍的人家挺多,但‘居马别克做的马鞍最好’这是公认的。”别尔力克自豪地说。

  马背上的学问

  一匹装备齐全的马,从头到脚,会披挂多少马具呢?

  别尔力克说,“要有20多件。”每一样都有其用处。比如,“特斯更”(哈萨克语,音译)是用来控制方向的;“汉支尕”(哈萨克语,音译)是用来承载包裹的。别尔力克指着一块蓝色方形的丝绒绣品说:“这是加布,用来给马保暖的。”他细致地将加布披在马背上,向笔者演示。而披上了加布的马,也立即显出秀气的模样来。

  在所有物件中,马鞍是最耗手艺人心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样马具了。

  别尔力克介绍说,做马鞍的木材,最好是杨树和白桦。因为这两种树木的质地软,不会裂缝,而且能减轻马的负重。备好木材后,需要将其锯成足够做一只马鞍的圆木桩,再用斧子砍掉多余部分,形成马鞍造型。砍出的马鞍,厚度在1.5-2厘米之间。马鞍砍好后,用锉子细细打磨表面。这大概得花一天光景,才能使其光滑细致。打磨完成后,在马鞍上部包裹皮子。皮子最好选用牛皮,经风耐雨,不易侵蚀。一张大牛的皮子可以做3只马鞍。将皮子包裹好后,画上哈萨克族传统图案,再将一颗颗细小的铆钉、银饰、松石等物件钉上去。如此,一只马鞍便算完成了。

  “过去,有钱有地位的人家多会在马鞍上打制银饰。这些泛着银白色光芒的饰物让马背上的主人可以更骄傲地在街面上行走,一只马鞍,就是一张脸面呢。”别尔力克说。 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所骑马的马鞍饰物也有不同讲究。男人的马鞍上常常只需银饰就够了。女人的马鞍上还会有红珊瑚、绿松石等珠宝做装饰。岁月悠然远去,在马路上穿行的马匹逐渐减少。快速行驶的摩托车、汽车正在逐渐代替马匹这种古老的代步工具。

  以传承父业为荣

  马鞍,既是所有马具中最大的物件,也最能显示工匠的手艺。别尔力克从20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制作马具的手艺。一年后,便独立制作了第一只马鞍。此后,他将父亲衣钵传承下来,以制作马具为生。“到现在,已经做了1000多只马鞍啦。我的手艺虽然比不过爸爸,但也绝对是这一带数一数二的。现在小镇及周边村庄牧民家的马鞍,90%都出自我的手。马浑身上下,从头到尾所佩戴的物件我都会做。”别尔力克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别尔力克的两个儿子都从他这里学会了马具制作。大儿子在喀夏加尔镇的街面上开了一间马具店。店前铺子里挂着马身上佩戴的各式物件。店后房间里打着炕,堆放着未完的马鞍、盒装的铆钉等制作马具的工具。房间里透着一股木头和皮革混杂在一起的气息。别尔力克盘坐在炕上,眯着眼认真说:“我做了一辈子马鞍了。我喜欢这门手艺,因为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我的孩子们也愿意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无论如何改变,哈萨克族对马的喜爱永远不变。无论载的是精神还是身体,马仍然是哈萨克族的一只翅膀。这一点,从别尔力克对制作马具的坚持和马鞍上那一枚枚镶嵌在马鞍上的精巧银饰就可以看出来,也可以从别尔力克所做的马具受欢迎程度看出来。

冰雪飞扬相约大美新疆
刘全霞创作宝玉石岩彩画
马背上的神奇世界
秀美之韵西域美
责编:齐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