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22日 星期五

西班牙

外媒记者交往偶记(华媒故事(15))

西班牙《侨声报》记者 潘 佼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22日   第 13 版)

  要了解、融入西班牙主流社会,华侨华人敞开怀抱、积极沟通是“尚方宝剑”。图为在西班牙举行的春节庆祝活动中,巴塞罗那当地居民与舞狮队成员在游行中互动。
  新华社发

  身为一名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我入职已经有8年时间,行走在世界各地,经历了林林总总的新闻事件。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遇见最多的仍是同行——记者。

  刚入行时,我还是一名在西班牙的中国留学生,常在学习之余,往来于新闻现场。作为新手的我充满好奇心,在采访时少不了和其他媒体记者搭话聊天。如果遇到华媒记者,还能分享他们不知从何处打探来的“小道消息”。一来二去,大家也都成了朋友。

  西班牙几家华文媒体中,巴塞罗那华媒有记者十几名。大家彼此熟悉,一旦有采访通知,会相互转告结伴前往。平日里,大家也会出来聚聚餐、聊聊天;同在异国他乡,同为华媒成员,自然感觉亲近。可时间一长,总有人回国,有人转行。不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人离开,就定有“新鲜血液”来加入。

  在国外工作,接触更多的则是地道的外媒记者。之所以用“地道”这个词,是因为海外华媒虽然在“娘家”祖籍国属于“外媒”范畴,但是在老外记者眼中,我们似乎仍是“来自遥远东方的消息传播者”。

  曾有一名老外记者问我:“你是来自中国的记者吗?”“不是,我来自西班牙当地的媒体。”“那你们是用中文写作还是用西班牙语?”“当然是中文,因为读者大部分是生活在西班牙的中国移民。”“能给我留一个联系方式吗?我正在筹划一个关于西班牙媒体业态的专题报告,我想你们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他叫胡安,就职于西班牙《先锋报》。我和他在一次采访中结识,便有了上述对话。后来,他找到我做了一份问卷调查,主题是关于西班牙华文媒体的经营状况。看完问卷调查结果,他说:“你们在这里经营一份中文报纸,太艰难了。”

  不久,胡安发邮件告诉我,他被报社派往外地,因此专题报告一事也一直未能落地。他说自己会继续做下去,完成报告,并对我表示感谢。

  2010年4月21日,萨马兰奇去世。一时间,举行葬礼的地方——巴塞罗那大教堂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海曼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专门向各媒体机构有偿提供新闻图片。在举行吊唁仪式前的时间空隙,我们聊了几句。之后,由于我漏拍了某名人前来吊唁的特写,便向他索要了一张照片,完成了报道任务,也结识了这位朋友。

  作为免费赠送照片的回报,我领着海曼在巴塞罗那的华人批发街走了一圈,并在征得店主同意的前提下,让他拍摄照片。他计划出版一本图册,专门讲述巴塞罗那各移民群体的生活。

  “我的资料库里已经有来自印度、摩洛哥、中东地区等移民族群的图片。”海曼如数家珍地说起来,还侃侃而谈其间的区别。

  “那来自中国的移民和其他移民群体有什么区别?”我问道。海曼坦言,自己对中国人了解并不多,因为语言上的障碍,和大部分中国人难以沟通。“即使去中国餐馆或者超市消费,也只是简简单单地说几句话,很难做深层次的交流。”海曼说,我算是他的第一个“中国朋友”。

  2014年3月,我回国采访两会。到了“重头戏”——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无数媒体期待着这份报告出炉,也做好了进行全方位深度解析的准备。

  那天,我早早来到会场,发现旁边端坐着一位年轻的外媒女记者。我们聊了两句,得知她是西班牙某知名媒体的驻华记者,在中国已经工作了两年时间。和我一样,这也是她第一次采访两会。

  “你对政府工作报告有什么看法?”她问我。

  “相较往年,这次报告里强调的环境保护和民生议题的力度更大,相信这两个方面在今年会有所改善。”我答道。

  会后,我们相互告别,却未留联系方式。第二天,我打开这家媒体的网站,阅读他们的两会采访报道。在对政府工作报告解析的文章中,有相当大的篇幅着眼于中国军费的增长。虽然我知晓一些外媒报道中国时的“一贯风格”,但回想起前一天我们愉快的聊天,倒让我感觉有些沮丧。如果不是没留她的联系方式,我还真想一问究竟。

  回顾这8年的采访经历,无数新闻人物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而与媒体记者的交往也算是一种独特的回忆。身处异国,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有磕碰、有共融,但所有的点滴小事,都值得慢慢回忆,且行且珍惜。

外媒记者交往偶记(华媒故事(15))
16岁华人女孩的“希腊语课堂”
普拉托华人如何“治安逆袭”?
为中企发红包点赞
代购从业者的酸甜苦辣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