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在治国理政上亮点频现。在国际舆论的眼中,中国的国家实力与影响力处于同步扩张状态,而逐步建立起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也令国际舆论转变以往观念,开始更多地用欣赏的姿态期待中国的未来。
“全球角度上看,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被越来越多地认识。中国有着不输西方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并且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话语能力,并再次彰显同化他人经验的非凡能力。”《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双月刊认为,中国在设计自己的“梦想”时,并没有照搬外国的样板,而是在借鉴他人模式时更加专注于自身的传统。如今,进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2016年,“中国梦”如何进一步演变为精彩的现实,国际舆论议论纷呈。
【治党——严守规矩进入“深度时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今天的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总结起来就是治国理政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方案”重点在哪?
法国《回声报》网站日前刊文称,“深改小组两岁了,这两年干了不少事”,这或许是外媒解读的一种答案。该文章称,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时间非常紧迫,2016年中国能否熟练驾驭模式转型,完成举世无双的“平衡术”表演,将决定中国未来的走向。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国际观察家们看来,尽管中国对“十三五”的改革方案做了整体的部署,并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但如果没有政治层面的改革和转型,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改革就无法彻底实现。
被誉为“中国通”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也在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刊文指出,过去三年,中国高层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在2016年,反腐工作仍将是一项“优先考虑的核心任务”,而且对保持党的合法性至关重要。
英国《卫报》也预测称,“尽管可能付出一定代价,但中国政府继续扩大反腐行动”。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引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的观点称,新一年中国在体制改革方面的制度建设最为引人关注。他指出,以中纪委为核心的反腐败体系基本建立了起来,改变了过去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老百姓可能对“打老虎”不再那么感兴趣了。
显然“严守规矩”对于中国治国理政的影响不止于政治层面。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华盛顿智库欧亚集团的一篇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的反腐行动不会很快结束,且从长期来看,反腐对中国的经济有积极意义。
路透社则指出了实现政治透明度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全面依法治国”。《纽约时报》统计,过去两年里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开过的19次会议中,有13次都涉及到了司法改革。
对于此,郑永年分析,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责任追究制度、提倡司法专业主义、建立跨区域法庭等都是所需继续推进的领域。《纽约时报》的文章分析称,未来继续尝试其他举措的同时,不要忘记困难。至少,“法官职业化的举措凸显了改革者将面临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挑战。”
【理政——改革创新激发更大活力】
“延续传统,制定新目标”。过去的一年里,“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英国《经济学人》指出,“简政放权方面的改革受到普遍的欢迎,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
2016年,这一主动超越传统“机械规则”的趋势将更加深入。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日前刊文称,中国在2016年将主要通过降低税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降低社保负担来实现减少企业成本的目标,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该杂志认为,“通信、电子商务、新能源行业正在持续增长,新兴产业也将继续得到促进,并且相关的外国投资额也在不断扩大。”
不过,这种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刊文称,这种调整需要中国进行“大刀阔斧的结构性和政策改革”。更有外媒指出,改革的难点首当其冲就是国有大企业的重组。法国《回声报》网站刊文称,这些能源、金融和矿业领域的“工业猛犸象”债务违约现象逐渐增多,而中国政府也表示,2016年将放弃其中的“僵尸企业”。
对此,不少国际声音都认为,为了保持经济活力,中国在致力于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更加希望通过“万众创新”激发新的增长点。“过去的2015年可以说是中国推动‘创新驱动经济’战略的元年。”《日本经济新闻》近日刊文称,中国提出了加强自主研发战略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长远目标;而政策的推动、丰富的科技人才总量以及不亚于美国硅谷的拼搏精神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局面。
如泰国《民族报》所言,“外界的普遍共识是,中国的改革之路需要对生产体系的主要支柱进行根本性重建。并且政府的调控应该集中在打击腐败、减少交易成本、推动竞争、降低准入门槛、减少过剩产能等方面。”
另一个绝妙的创新切入点,或许是中国对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提倡。美国《评论汇编》杂志称,这些创新公司可以更快地将自己的新想法转变为商业产品,而且花销更小。“中国的创新模式可能变成全球标准。”该杂志认为。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瑞银投资专家陈敏兰的评论称,2016年亚洲经济增长会跟随中国的脚步趋缓,但在中国大力发展以互联网和服务业为代表的产业之际,亚洲互联网和高增长消费服务行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民生——发展红利强调协调共享】
改革的窗口期并不会太长。英国《独立报》网站日前刊文称,“之前中国的增长模式让家庭和工人在GDP中所占比重较低,当前的经济再平衡举措将要求改善财富分配方式。”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则刊文称,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中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
但就改善分配、减少贫困而言,今天中国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刊文指出,未来需要“重新打造成本更加高昂的扶贫政策”,并且若接下来的减贫工作没有配套的消除不平等措施的补充,那么最初的胜利对于后续工作而言是代价极大的,并且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成就也会被严重掏空。
对于已经生活在城市中的困难人群来说,中国在2016年致力推动的“棚改”多大程度上可以切实改善民生也令世界关注。“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棚户居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加坡《联合早报》称。
在另一边,如何提高广大农民的福利,国际舆论注意到了中国大力推进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美国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分析称,中国在“十三五”规划里将“人口政策”的调整着重强调,并为包括“医疗、养老、社会福利以及放宽家庭生育孩子数量限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创造更多的条件。
如《印度快报》所言,由于户口登记会阻碍流动工人及其家人在异乡享受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中国政府已经承诺放松对户口的控制,这也为推进城镇化消除障碍。该媒体预测,有关户口登记的措施将让约1300万人享有诸如教育与医疗等基本权利。
巴克莱银行也预计,中国政府将继续改善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放开就业市场和户口制度,此外还会推出其他有助于经济再平衡、增强经济增长潜力的社会改革。
新的户口制度改革“是为了把人流从沿海大城市引到小一点的内陆城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未来农民工进城的“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政府拨款多少,并需要关注带来的公共服务资源争抢问题。
(据《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