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秧洛村委会博航八组,一幢幢具有佤族特色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花草树木中,村民们正忙着乔迁新居。村民岩东喜气洋洋地说:“我要重点发展蔬菜产业和农家乐,在家门口‘捡钱’。”到2016年底,全县将完成11333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513户易地扶贫搬迁。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对云南扶贫工作提出要求:“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2015年,云南省绘制了脱贫摘帽路线图,打出了“1+8”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这一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左右,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云南省仍有贫困人口574万。
绘制脱贫摘帽路线图
深冬本当万物萧瑟,然而,永仁县猛虎乡格租村委会迤扒拉乍村,连绵成片的冬桃林里红彤彤的冬桃缀满枝头,阵阵果香沁人心脾。村民陈云会正忙着采摘、装箱,他家今年冬桃每亩地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增收的喜悦挂在灿烂的笑脸上。
谁能相信,仅仅几年前,这里的农户们一年辛苦到头收入仅够糊口。村民们生活的改变得益于猛虎乡依托扶贫政策措施,重点打造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2015年7月,围绕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云南省《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正式出台。以此为统领,云南省制定出台了“挂包帮、转走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贫困县退出、贫困县约束、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责任权力任务资金“四到县”、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支持等方面一系列配套文件。同时,起草细化“6个到村到户”、“8大工程”和“6项体制机制保障”措施。至此,“1+8”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基本绘成。
为了让574万贫困群众及时脱贫,云南相关部门针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教育、金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主要致贫因素,聚集贫困乡村、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最贫困的地区和群体出台10个专项行动计划,让致富奔小康路径逐步清晰。
62万干部下村帮扶
冬日的雪域高原,香格里拉市洛吉乡一个叫洛吉村的藏族小村庄人来人往,热闹不已。刚免费领到药材川乌种苗的藏族村民曾武军笑呵呵地道出了个中原因。
今年“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驻村扶贫干部入户走访,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实际需求,因村因户施治施策,帮助村民发展中药材、花椒等产业。“我母亲86岁了,妻子体弱多病,两个孩子都在城里读初中。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关心支持下,家里种上了几亩药材,我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的。”曾武军看着手中的川乌苗充满希望地说。
精准扶贫的核心要求是“精”和“准”,就是要找到“穷根”,“对症下药”。为此,2015年7月,云南启动了“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目前,全省首轮遍访工作已完成。全省共组织62万名干部职工参与“挂包帮”,做到建档立卡的476个贫困乡、4277个贫困村、574万贫困人口全覆盖。同时,全面整合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第一书记、兴边富民工作队等力量,2015年共选派驻村工作队员20324人,共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4277支,队员14372人,平均每个村3人以上,做到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
信贷扶贫317亿元
喀斯特地貌里的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罗汉冲村,这个西畴县兴街镇石漠化山区的小村庄,虽处嶙峋突兀的群山之中,却见山坡上散落的“石旮旯”垒成了一道道整齐的石埂梯田,梯田里种满了烤烟、辣椒、茶叶,阡陌纵横,村民怡然自得。
“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这是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新思路。一年来,全省启动实施整乡推进72个,完成整乡推进60个(2014年启动)、自然村整村推进4000个、劳动力转移培训12万人、扶贫安居工程建设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实施一大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溜索改桥项目86座,投入3115万元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目前已发放信贷扶贫资金317亿元。
同时,云南对特困群体和特困区域如宁蒗彝族自治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西盟、孟连两县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及昭通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等进行整体推进,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各族群众正手挽手走在通往小康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