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破解“三期叠加”难题,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侧重的结构性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成为摆在各地面前的一张考卷。
进入新的一年,在山东青岛,一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攻坚战已经打响,“靶心”对准的正是新常态下的突出矛盾——结构问题。
在年前召开的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打造青岛经济 “新强态”,做好“减量、增量、存量、变量、需量”五篇文章—— 减量要主动,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化解各种库存;增量要有效,加快培育新产业,扩大公共产品、服务有效供给,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存量要激活,增强现有产业和企业的修复动力,为企业“减负松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变量要稳控,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需量要扩大,培育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
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5年,青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数据最有说服力。初步预计,2015年青岛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9.5%;出台“促销费扩内需”政策,休闲、文体、信息等消费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增长13%、30%;对外贸易总额突破800亿美元,外贸出口保持正增长,服务贸易进出口占比达到12.4%;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规模跻身全国城市前三位;完成实际外资66.9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47%,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十二五”期间实现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265亿美元,年均增幅19.3%,超额100亿美元完成规划目标。
毫无疑问,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青岛转方式、调结构,引领新常态所做的积极努力。
结构优化进一步释放潜力。“互联网+”、“海洋+”等行动计划相继出台,青岛已然成为国内互联网工业的领军城市之一,海洋经济领跑全国。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十个现代服务业千万平方米工程、十大现代农业工程和十大新兴产业进展顺利,青岛经济活力尽显。
创新驱动添动力。青岛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初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
创新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喜。初步预计,2015年青岛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加74.6%,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46.7%;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推进蓝色高端新兴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2%,高于生产总值增速4个百分点;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75%;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全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直保持增长,增速分别达到6%和20%左右,拉动全市出口增长2.5个百分点。
看重成绩,更要直面困难与挑战。经济新常态下,青岛与其它城市一样存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怎么破解前行中的难题?
供给侧改革无疑是最对症的一剂良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有要求,地方跟进有行动。青岛日前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供给侧改革,打造经济“新强态”。要想干,“迈得开步”,努力做到率先、领先;要敢干,“忍得住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结构性改革;要能干,“抢抓好牌”,再造青岛经济发展新优势;要会干,“打出好牌”,制定好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在结构性改革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供给侧改革的“加减乘除法”
如何打好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
青岛将通过供给侧改革,巧做“加减乘除法”,重点做好“减量、增量、存量、变量、需量”五篇文章。
青岛市市长张新起表示,要加快清退一批产能落后、生产方式落后的国有企业和“僵尸企业”,通过去产能、去库存,促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有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集中配置。青岛过剩产能主要包括粗钢、平板玻璃、民营钢材船舶、子午胎、原油加工5个行业,其中粗钢、民营钢材船舶、原油加工预计2015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6%、60%、74%。
据悉,青岛为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正抓紧制定并实施产业重组、“僵尸企业”处置的整体方案,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让“僵尸企业”全部退出,促进市场出清,并妥善安排好分流下岗职工。
同时,化解房地产库存也是减量的题中之义,青岛鼓励房地产企业创新商业模式,通过适当降价、挖掘潜在客户等措施,消化房地产存量。
“加法”就是要增加有效供给。青岛将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培育新产业,推动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积极发展健康、教育、养老、旅游等服务业。瞄准“蓝色、高端、新兴”,实施好“海洋+”计划,让海洋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巧做“乘除法”,就是要激活存量,扩大需量,稳控变量。激活存量,就是要增强现有产业和企业的修复动力,为企业“减负松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同时,注意防范和化解结构性改革中的各类风险。比如,对处置“僵尸企业”,要制定全面细致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地进行处置。有的“僵尸企业”块头大、冗员多,要提前做好摸底调查,提出周密解决方案。在推进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要“安乐死”,切实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
破茧成蝶的“三大中心”
创新、改革、开放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源”。
解决结构性矛盾,让经济发展实现“破茧成蝶”,创新是最大的法宝。目前,青岛创新、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正持续发力,打造 “三大中心。”
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目前青岛创新热潮已经蓬勃兴起,发展创新型经济,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 规划建设“十大科技创新中心”,营造环境为创新“主角”搭好台,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打造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发展服务型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建立具有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功能的服务业中心。
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发展中心。海洋经济是青岛的特色,青岛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实施“海洋+”行动计划,推动蓝色跨越,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打造“一谷两区”蓝色经济增长新高地。发挥西海岸新区政策优势,培育壮大港口物流、船舶海工、生物医药等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统筹蓝谷核心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滨海大道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带“一区一园一带”建设,提高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能力,打造中国蓝谷。发挥红岛经济区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建设蓝色生物医药孵化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打造海洋产业培育发展基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
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青岛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金家岭金融集聚区建设,突出财富管理特色,积极引进世界知名财富金融机构。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青岛制造业创新的方向在于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基地。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面向全球的供给能力,是决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青岛的开放更加注重培育新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核心城市,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以国际城市建设引领和带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形成绿色发展新模式。抓好精准扶贫、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教育均衡、医疗卫生、专项治理等各项工作,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青岛绘就的供给侧改革路线图已经徐徐打开。在经济转型的重要窗口期,打造经济“新强态”,必将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