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09日 星期六

去看看有趣的塔

崔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09日   第 07 版)

  虎丘塔

  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国,很久之前就开始了与附近国家的文化交流。西汉末年,印度文明中的佛教便已东传来到中国。佛教来到中国之后,塔——这种佛教文化中的建筑也来到了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塔这种建筑形式。在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之中,一座座宝塔在中华大地上拔地而起。宝塔不仅自身成为了灿烂建筑文明的印记,和它们相关的那些故事、那些古诗也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传唱,留传到了今天。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些古塔历经沧海桑田,依旧高耸挺立,向世人展示着它们那历经岁月的美。我们不妨走近它们,抬头仰视,听听它们的故事,感受一下它们身上独特的魅力。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历史悠久的木构古塔

  在看到“佛宫寺释迦塔”这个名字的时候,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但这座塔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应县木塔。这个名字要相比于它的本名更为大多数人所知。这座塔以其材质而扬名,可见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其最大的特色,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宝塔全部用红木制成,接口之处用榫卯相嵌合,不见一枚铁钉、一块砖石,精美的建筑技巧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而这座木塔在历经风霜雨雪、雷电地震之后依然毫发无损屹立不倒,更是让人赞叹不已。这样奇特的建筑,想必只有走到近前,才能感受它那独特的魅力。

  来到山西应县这座繁华的县城,还未见到塔的影子,便已听说了许许多多有关这座木塔的故事。应县木塔最初建于辽代,距今已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相传古塔是由鲁班所建、塔上放有可避水火的两颗神珠。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让这座木塔更添了几分奇妙,更使得我们想要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带着对这座木塔的好奇,终于来到了塔下。抬头仰望,高大的木塔好似一个红色的巨人,显出几分庄重,也使我们更添了几分敬仰之情。塔身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匾额,又让这个红色巨人看上去好像一个挂满勋章的英雄。木塔外面最吸引人的当属塔上大大小小的斗拱设计。一旁的老乡告诉我们:“整个塔上共有54种斗拱样式,大大小小的斗拱不仅漂亮,也让塔身更稳定。”老乡说完又指着天上那片密密麻麻的黑点说:“斗拱下面是这些麻燕的窝,这塔成了它们的家,它们就吃这塔里的虫子,宝塔也就没有虫害了。”听完老乡的介绍,不禁感觉这塔更多了几分哲学意味,顺应自然或许是它历经千年屹立不倒的生命奥妙。

  进门登塔,塔内的装饰虽已洗去光华,但却风采依旧。顺梯而上,在塔上游走一番,木阶上传来的脚步声听起来更像是宝塔给我们的沉重的问候;凭栏远眺,塔外一片开阔。县城的繁华尽收眼底。在这木塔之上,感受到的是历史与当下、自然与人力的巧妙融合,又是一番别样的心灵体验。

  北京北海白塔:帝宫之侧的藏传佛塔

  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都城,北京除了有故宫这样规模豪华的宫殿,还有许许多多的皇家园林,坐落于故宫西北角的北海就是其中的一座。时过境迁,昔日的帝王花园早已不再是禁地,成为了今日普通百姓休闲观光的北海公园,上世纪50年代传唱大江南北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正是人们在新时代之中最珍贵的北海记忆。歌词中唱到的“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正是北海公园美丽景色的真实写照,其中的白塔,说的正是北海公园中建于清顺治年间的一座藏式喇嘛塔,今日已成为北海公园的地标性建筑,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人们。

  白塔建于琼岛上的永安寺内,500多年来一直位于岛上的顶峰位置。时值冬天,园内的树木早已换上了一身枯虬的冬装,白塔屹立园中,再加上身在高处,走到园中任何一个位置都能看到其高大壮美的迷人风采。

  来到白塔的山脚之下向上攀援,行进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之上,穿过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朝觐礼佛,内心也会变得更加虔诚。走到塔下向上仰望,白塔好似一座大佛,静静地注视俯视着前来观瞻的芸芸众生,更能显示出其庄严与雄伟,冬日的阳光与蓝天则将其衬托得更加圣洁。站在塔旁向四周远眺,现代化的北京和老北京尽收眼底,在此抚今思古,心灵会感受到更加震撼。

  走近细看,塔上的雕刻装饰、图案设计,都显示着藏族文化的色彩,又包含着吉祥如意之意;塔上的文字虽然玄妙,但也能从中体会出深厚的佛法;闭上眼睛感觉身旁的一切都那样空灵,侧耳聆听又仿佛隐隐能听到那来自雪域高原之上的阵阵佛音。

  高大的白塔屹立在山顶,不仅向世间传递着佛法,更是民族友谊、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站在这里,除了让人领会到其威严肃穆,更觉得它与自然浑然一体,有着天人合一的强大亲和力。

  苏州虎丘塔:虎丘山上的中国斜塔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位于意大利比萨城的那座斜塔因为它斜而不倒的外形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目光。而在中国的江南水乡,清秀的小桥流水之侧,同样矗立着一座伟岸的斜塔,它或许没有比萨斜塔那样大的名气,但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雅的东方艺术造型,这就是时至今日依旧坐落在江苏苏州的虎丘塔。

  虎丘塔坐落于苏州的虎丘,低矮的丘陵却显示出万千气象,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也让虎丘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如今的虎丘塔落成于北宋时期,若论年龄要比比萨斜塔还要大上200岁,但在历史的发展中,这座塔却又更加多灾多难,自宋朝到清朝,虎丘塔遭遇了多次火灾,顶部的木檐如今已被毁坏,不禁让人在感慨其神奇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叹息。

  来到虎丘塔的面前方能发现,这座塔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整体向右倾斜却斜而不倒,更在于它独特的设计。宝塔由内而外的造型设计与装饰全然体现着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七层的高大身躯让这座塔从外观上看来气魄宏伟、严正开朗,但塔身之上又有着精巧的设计。每层八角形的平面外表上都设计了八扇小门,配以仿木的斗拱和起翘的飞檐,看上去又并不感到那么严肃。进入塔内,会发现这座斜塔分内外两层,好似大塔里面套小塔,但内外间又并不孤立,彼此以回廊通道连接,独特的设计让内外浑然一体却又主次分明,不禁让人暗暗叫绝。

  离开虎丘塔,站在这座古塔附近的河边,听着两岸传来的苏州评弹,回首望去,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那残损的塔尖和倾斜的塔身。这一刻突然感觉这或许就是多经磨难的虎丘塔的动人之处,那份残缺是时间的印痕,那倾斜的身躯也正象征着生命的执著,这或许是另一种美的体现,是一种别样的魅力。

  西安香积寺善导塔:盛世唐朝的文化缩影

  每当人们想起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辉煌的唐代文化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记忆。大唐帝国以其开阔的胸襟和包容的气度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时代风采和繁华文明;在这盛唐文明之中,佛教文化又是其最吸引人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在西安这座文化古都之中,依然还能看到诸如像大雁塔这样见证过那段历史的古迹。但相较于大雁塔身处闹市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像香积寺中善导塔这样的古庙古塔,却因身远地偏而不为人所知,身处山野之中的它们,就好像一段缩影,向我们彰显着它们身上的盛唐印迹。

  驱车从西安市内出发,一路向南行进,便可来到一个叫做香积寺村的小村庄。小村因古寺而得名,也因古寺带上了几分安详和宁静。当时正值初春,大地刚从沉睡中醒来,田野里的作物还未长成,建在高处的寺院便在蓝天与黑土之间显得格外醒目,寺中的古塔也在春日的阳光下清晰可辨。走进古寺之中,寺中的一切也因每日晨钟暮鼓、香火梵音的洗礼而带上了些许佛性,古塔宛如一位得道高僧,就在这里参禅静坐,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穿过两座大殿来到寺中后院,这座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善导塔便出现在了人们面前。此塔建于唐代,历经风雨也多遭磨难,如今除了塔顶已被损毁,其他部分都还依旧完整。春日的院中一派青翠碧绿,与古塔暗黄的砖墙相映成趣;一旁的两棵塔松虽然挺拔,但也没高过塔的底层,更衬托出古塔的高大。行至近前,踏过塔下的几级石阶,抬首便可看到门上的“涅槃盛事”匾额。进入塔内,塔内的佛像虽不似其他庙中那样华丽,但在其朴素的外表之前俯首下拜,恍若能听到内心中虔诚的向佛之音。走到塔外,缓缓绕塔而行,用手轻触斑驳陆离的砖墙,好似和一位长者握手,苍老的双手传递给我们的,是岁月的痕迹,也是生命的坚韧。

  走出山门,回首凝视,夕阳下的善导塔更多了几分古朴和肃穆,远远地和它相对而视,一瞬间仿佛时空的距离已经不再存在,在一片晚霞之中恍若呈现出这样的一幅画卷:上面绘满了盛唐时代寺中的繁华和塔下虔诚的信徒。

  太原永祚寺双塔:形同孪生的文笔双峰

  走过中国的许多寺庙,见过了许多古塔,会有一个发现:那就是这些塔大多都是独立而建,见多了不禁让人感觉一座孤塔历经风雨、茕茕孑立,未免有些孤单。但来到山西太原永祚寺,却让人不免有耳目一新之感。在这里,两座宝塔相对而建,好似一对孪生兄弟,却又各具特色。双塔在此挺立千年,挺拔俊秀,平静地凝望整个城市,也早已成为了这个城市的象征景观。

  双塔位于太原东南的永祚寺内,“祚者,福也”,安宁的寺院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寺院中的双塔也宛若两座守护神,默默地将平安和祥和送给它的子民。从远处向寺内望去,两座宝塔高大挺拔,显出双生一致的幽幽神韵;行至近前细细看去,方见同为八角形平面的13层高塔实际上还有着明显的不同。二塔虽均建于明代,但并非同时建造,东南侧的文峰塔建造稍早,塔身由一块块青砖垒砌而成,但上面的雕刻和造型却少装饰,相对素雅淡泊,并且上下直径一致,看上去好似直上直下,向上望去更显挺拔;而西北侧的舍利塔虽同样用青砖建造,但却有着古代匠人精妙的设计,既有用琉璃砌出的精美边沿,斗拱之间亦有砖字嵌刻,层层叠压,看去十分匀称;塔的外形上小下大,形成精美的流线型,更显几分俊秀。

  双塔巍巍,挺立云霄,登塔远眺,不禁让人胸襟更加开阔,也更容易激发出人的才情,不少文人墨客游历于此,吟诗作画,也为这古老的双塔增加了几分文艺气息。由古至今,双塔既有统一风格又各有艺术特色的这份别致,形成了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游人来此一睹它们的风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去看看有趣的塔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518@sina.com